1.能见度50米以下时应该怎么做

2.高速公路上能见度200米是什么概念?能见度100米是什么概念?能见度50米是什么概念?

3.低能见度的影响

4.为什么雾天可见度低

5.低能见度灾害

6.低能见度天气定义

能见度低_能见度低于100米最高车速和车距

当雾现象发生时,环境大气中相对湿度增加,会造成具有散射作用的硫酸盐、硝酸盐等颗粒物粒径增长,散射作用增强,从而造成能见度降低;而当灰霾现象发生时,环境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细粒子浓度会增加,而细粒子中占有较大浓度比例的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等组分浓度增加,因为也会导致散射作用增强;另外,具有光学吸收作用的黑碳(元素碳)物质浓度也会增加,加强了光学吸收作用,导致消光系数增大,能见度降低。

能见度50米以下时应该怎么做

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低能见度降低需要减速慢行,具体为:

1、能见度小于2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60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

2、能见度小于1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40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50米以上的距离;

3、能见度小于5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公里,并从最近的出口尽快驶离高速公路。

遇有前款规定情形时,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显示屏等方式发布速度限制、保持车距等提示信息。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机动车在夜间没有路灯、照明不良或者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下行驶时,应当开启前照灯、示廓灯和后位灯,但同方向行驶的后车与前车近距离行驶时,不得使用远光灯。机动车雾天行驶应当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

第五十九条机动车在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者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应当交替使用远近光灯示意。

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高速公路上能见度200米是什么概念?能见度100米是什么概念?能见度50米是什么概念?

能见度50米以下时做法如下:

1、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公里,与前方的车辆需要保持距离,也不要出现超速、超车的行为。一般高速公路会通过显示屏,来发布当前道路的速度限制,车主按照要执行即可。

2、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到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天气情况,且能见度小于5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示廓灯和危险警告手电筒,还有双闪灯,无需开启车辆的远光灯,因为能见度低的天气,远光灯也起不到良好的照明作用。

注意事项

1、大雾天气里行车要合理地使用汽车灯光

汽车车灯的正确使用是确保雾天行车安全。在雾天行驶时,驾驶员应将前后雾灯全部开启,如果雾气非常大,还可将双闪灯打开,开启雾灯和双闪灯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其他车辆的司机可以更好地观察到你,避免追尾和刮擦事故的发生。?

2、行车过程中要频繁和平缓踩刹车 

大雾中行车频繁和平缓踩刹车,一是可以控制车速,二是刹车时尾灯变亮,可提醒后面的车辆注意保持车距。

3、勤按喇叭

在雾天视线不好的情况下,勤按喇叭可起到警告其它车辆的作用。当听到其它车的喇叭声时,应当立刻鸣笛回应,提示自己的行车位置。

4、要注意行车路线的选择 

雾天行车要尽可能靠路中间行驶,不要沿着路边行车,以防刮、碰、撞防护栏,避免与路边紧急停靠的车辆相撞。

低能见度的影响

高速公路能见度200米,代表的含义是必须要开启雾灯,近光灯时刻灯和前后位灯,同时对于车速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的,一般来说不能超过每小时60公里要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高速公路能见度100米,指的是开启雾灯,近光灯是否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这样可以更好的警示其他车辆,同时对于车速来说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5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能见度很低的话,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打开双闪等待救援。

1、哪些原因会导致能见度降低

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产生变化,大气污染现象发生是气溶胶状态的大气污染物将会漂浮在空气中造成能见度降低的现象,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如果能见度很低的话,尽量不要开车出行才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2、能见度的大小是如何判别的

一般来说目标物与衬托它的背景之间的亮度差异可以作为能见度大小判别的标准,差异越大则能见距离越小,另一种情况就是大气透明度了,这一种需要更加专业的观测,一般来说大气透明度越差,能见度则会越小,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判别才行。

3、能见度较差的时候,开车有哪些事情需要注意

我们都知道现在人们家中的小汽车也是越来越多,因此道路上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学会观测路况才行,如果能见度过低的话,一定要及时的申请救援。

为什么雾天可见度低

更新1:

要详细D

中国香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大气中的悬浮粒子不断增加,再加上高密度建筑物林立,风力微弱而无法吹走受污染的空气,致使中国香港的能见度有长期转差趋势。去年低能见度数字更创新高,其中有近66天视野模糊,能见度低于8公里,赤?角机场的情况更糟糕,每年有超过87天处于混沌状态。 天文台昨日公布中国香港能见度长期变化的研究结果,天文台助理台长杨继兴指出,在中国香港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呈上升的趋势。「低能见度」是指撇除了雨、雾、薄雾后,能见度低于8公里的情况。 杨继兴说:「天文台总部出现低能见度时间百分比的上升速率,在1968至1986年间,为每10年0.8个百分点,其后显著加速。1986至2004年间,上升速率则为每10年5.7个百分点,是前期的7倍。在2004年,低能见度出现时间百分比达18%(差不多66天),是历年最高的,单月计算,2004年的2月、4月、6月、8月、9月、10月及12月这7个月也破了历来同月的记录。」 机场空气最差 至于赤?角机场方面,情形也类似。2004年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为24%(超过87天),是赤?角历年最高的。单月计算,2004年2月、5月、6月、8月、9月、10月、11月及12月这8个月亦破了历来同月的记录。 在19至2004这8年间,赤?角机场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13%,远高于在1980至1982年机场兴建前,天文台人员在赤?角岛所观测到的平均4%。 除了雾、薄雾及降雨等带水点的气象现象外,低能见度多是由于大气中的悬浮粒子吸收和散射可见光引起。在中国香港及华南其他地区,悬浮粒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如工程、交通、火力发电、煮食、燃烧植物等产生。由于悬浮粒子随风传送及扩散,因此大气传送及扩散条件如风向、风速及大气稳定度对能见度都有一定影响。 在季节变化方面,天文台总部冬、春季出现低能见度的时间较多,夏、秋季较少。这跟中国香港在冬、春季普遍吹来自内陆的东北季候风及夏季和秋初吹来自海洋的西南季候风有关。在所有季节,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都呈上升的趋势。 杨继兴指出,最大的变化在秋季,在80年代中期以前,秋天几乎无低能见度情况出现,80年代中期以后,低能见度出现得越来越频密,近几年的时间百分比已达到10%,这可能与秋季中国香港普遍吹来自内陆的东北季候风及内陆悬浮粒子源增多有关。 风弱难以吹散 在冬季和春季,低能见度每于微弱偏北季风抵达中国香港,或于影响中国香港的东北季候风缓和时发生。在夏季和秋初,当有热带气旋于中国香港的东面数百公里时,中国香港亦吹偏北或西北风及大气较为稳定,这时中国香港能见度亦较差。 在天文台总部,风速在1968至1986年间并无显著变化,但受到高密度城市发展影响,在1986至2004年间风力每10年下降每小时1.69公里(每秒0.47米)。风向方面,天文台出现偏西风的时间百分比在1968至1986年间亦没有显著变化,但在1968至1986年间每10年上升 3.4%。杨继兴认为这些风速及风向的变化可能是80年代中期至今,天文台总部能见度转差加剧的部分原因。 天文台于去年安装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每天接收美国太空总署的地球观测卫星的成像光谱仪(英文简称MODIS)图像。于2004年11月起将接收到的可见光图像放于天文台网站供公众浏览,这些图像显示烟雾分布情况。最近,天文台将从卫星接收到的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制成气溶胶(即悬浮粒子)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简称AOD)图像,由昨日起发放于天文台网站(weather/wxinfo/intersat/modis/satc)供公众浏览。这些图像可更突出地显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能见度分布情况。

参考: 天之心

根据天文台的纪录和研究,中国香港能见度长期有转差的趋势。2004年低能见度数字创出历年新高,出现的时间多达百分之十八。频繁低能见度的环境对海陆空交通安全带来威胁,过去不少撞船意外都是在低能见度的情况下发生。能见度亦是空气质素的其中一个指标,低能见度会危害我们的健康。此外,低能见度更令以维港景色闻名的中国香港大大失色,影响「东方之珠」的国际形象。 封面来自时代周刊 1) 什么是「低能见度」呢? 「低能见度」是指撇除了雨和雾后能见度低于八公里的情况。 2) 低能见度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低能见度多是由于大气中的悬浮粒子(如硫酸盐、碳粒)将阳光吸收和散射,导致我们无法清晰看见远处的景物而引起。至于悬浮粒子的产生主要源自人类活动如交通、工程、火力发电及燃烧植物等。 3) 什么气象因素会导致低能见度的出现呢?  由于悬浮粒子的出现直接影响能见度的高低,风向、风速及大气稳定度等传送及散播悬浮粒子的气象条件对能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香港受季候风的影响,冬、春季普遍吹东北季候风,夏、秋季则吹西南季候风。由于自海洋吹来的西南季候风带较少悬浮粒子,夏、秋两季出现低能见度的频率较冬、春两季为低。   由于风可将悬浮粒子吹散,风速对能见度有着相当显著的影响。但受着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影响,自1986年至2004年中国香港的风力每10年下降1.69公里。这些变化很可能是引致本港能见度在二十年间加剧转差的原因。   此外,大气稳定度越高,悬浮粒子便停留在空气越久,能见度亦会下降。 如何测量能见度? 天文台预先量度测量点跟各建筑物的距离,测量员定时去到测量点以肉眼自远至近逐一观察,找出可望见的最远距离便是当时的能见度。 低能见度

低能见度灾害

因为空气中存在着悬浮的水汽凝结,干扰视线,使景象不能清楚的呈象到眼睛里.

雾有三种定义:

1、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2、雾是接近地面的云.

3、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微小液滴构成的气溶胶.(《环境监测》中的描述)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子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秋冬早晨多雾的原因.

如果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白天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的能力减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会凝结成为雾.特别在秋冬季节,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

低能见度天气定义

(一)雾

雾是由于大气中水汽凝结成小水滴(2~15?m)汇集在贴地面气层中,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m以内的水汽现象。

我国雾日最多的地方是:峨眉山气象站,平均雾日322d,雾都重庆69d(最多年148d),云南西双版纳勐腊153d,闽西北的泰宁154d。

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在湿度很高时,城市雾比郊区多。但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当湿度刚达到饱和时,郊区雾反比城市多。

大雾往往会引发交通事故。

(二)沙尘暴

沙尘暴是强风大量吹起地面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大气混浊现象。

1.分类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4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的天气现象。

2.分布

风沙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必备条件:①地面土质疏松干燥,植被很少;②足够大的风力,且持续时间长;③大气层结很不稳定。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天气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据北京观象台资料,1951~2000年间,年均低能见度灾害情况为:大风22d,扬沙20d,浮尘6d,沙尘暴2.4d。沙尘暴最多年份1966年达20d,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年均5d,70年代年均不到 1d。据 2002年初,国家环保局“沙尘暴与黄沙对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影响研究”课题组宣布,已初步查明了北京沙尘暴的源区和传输路径。北京沙尘暴大多来自境外源区,沙尘暴的进京路线有北路、西北路、西路3条传输路径。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2002年3月18~21日,近20年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千米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3.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图8-2)。

图8-2 2006年5月9日苏丹首都喀土穆遭遇沙尘暴

(据://.tieba.baidu)

4.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h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预计未来24h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预计未来24h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思考题

1.分析2008年我国南方低温冷冻灾害的原因及其影响。

2.影响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主要沙源地是怎样形成的?

气象能见度定义为: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 气象能见度是气象要素观测中的基本项目之一,是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交通的重要问题。

能见度

大气中空气分子对入射光的衰减是比较规律的。大气中气溶胶对可见光传播也有很大影响,而且气溶胶分布是复杂多变的,大气中云雾滴也会使光受到衰减和散射。

实际观测表明,在大气中,半径从十分之几微米到几十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和小云雾滴随着半径增大其数密度会非常急剧的减小,半径越小的粒子数密度越大,这些粒子对可见光有较强的散射作用,而且也有复杂的吸收作用,尤其对于小粒子,这种吸收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由于人类活动、热对流、风和湍流作用等各种原因,低层大气内小粒子含量会发生极大变化当大气中小粒子的含量很大时,大气衰减系数比“干净”的空气分子的衰减系数可能会大一到二个数量级,这时,天空将是浑浊的,我们将看不清远处的目标物,这就是能见度问题。

能见距离

我们在近处看物体总是可以看清的,但当物体渐渐远离我们时,就渐趋模糊,直到物体达到某一距离后,我们就无法用肉眼再把物体从背景上识别出来,这个能够“看到”物体的最大距离称为能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