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度公司的成长历程是什么

2.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小米汽车购买协议全文最新版_我想买小米汽车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984"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7.q578/ef/0907/40a7d99ff9a7c0f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9月1日,小米集团官方宣布,“小米 汽车 正式完成了工商注册,公司名: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亲自出任法人代表。”据悉,小米 汽车 团队目前已搭建起近300人的团队。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2" img_width="1270" data-src="//imgq7.q578/ef/0907/8b692ffc19326c6f.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据了解,宣布造车至今的5个月,小米 汽车 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调研访谈2000多次,拜访并深度沟通交流了10多家业内同行和几十家产业合作伙伴,同时紧锣密鼓地推进 汽车 的产品定义和团队搭建。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080" img_width="1717" data-src="//imgq7.q578/ef/0907/b61d5e2093921b3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在官宣正式注册“小米 汽车 ”的微博下方,雷军还配上了一张17人合影,这些人将会是小米 汽车 的核心主创团队。值得一提的是,在17人的小米 汽车 智能驾驶团队中,唯一一名“外援”便是前宝马iX的外观主设计师李田原。加入小米 汽车 后,他将大概率负责整车外观设计方面的工作。

然而,近日据天眼查显示,多个“小米 汽车 ”的商标状态变更为“驳回复审中”,商标的国际分类涉及运输工具、广告销售等。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822" img_width="1236" data-src="//imgq7.q578/ef/0907/ede06e9df43f35c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一汽马自达于2005年3月1日在吉林长春诞生,随后也生产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车型产品,包括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马自达6,也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一代神车”,再到2014年,马自达阿特兹焕新登场,成为B级轿车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款车型。再到2016年,一汽马自达推出轿跑SUV——CX-4。

8月31日, 财经 媒体《 财经 汽车 》报道,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于当天上午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会上共有三项议案,包括财产管理及变价方案、成立债权人委员会两项议案,以及核心议案——宝马中国收购“华晨中华”。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799"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7.q578/ef/0907/d398d3e2051f6dc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据悉,经由债权人表决,三项议案全部通过。但宝马中国收购“中华”品牌的议案通过率不高。据消息人士介绍,宝马中国对华晨中国的收购将花费16.33亿元,其中,资产部分的评估价格为12.33亿元,其次还有4亿元的溢价是用以购买整车生产资质。

目前,宝马中国方面对此回应,项目仍在有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拓展宝马在辽宁省的业务。同时希望使用华晨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严格意义来说,宝马中国收购华晨中华,不是“中华”品牌,而是中华品牌 汽车 生产相关资产以及华晨 汽车 制造股权。

8月31日,路特斯 科技 正式宣布成立,其全球总部也确定落户武汉经开区,路特斯全球智能 汽车 工厂也将落户武汉。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表示,Emira的发布就是路特斯向燃油车时代的告别,如今路特斯 科技 的成立,意味着路特斯已经开启了深度转型。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800" img_width="8192" data-src="//imgq7.q578/ef/0907/bb86263b7dfc754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318" img_width="2676" data-src="//imgq7.q578/ef/0907/606ed360c0d0d49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据了解,路特斯在未来5年将推出4款全新电动车型:2022年,内部代号Type132的E级纯电智能SUV、2023年,内部代号Type133的E级纯电智能四门轿跑、2025年,内部代号Type134的纯电智能新物种、2026年,内部代号Type135的纯电智能小跑。

此外,路特斯还将推出EPA边缘进化架构,此架构将针对路特斯的超高端智能纯电 汽车 进行开发。冯擎峰表示,十年之内,在路特斯智能驾驶的协助之下,只要你拿到驾照,就能跑赢F1冠军,“这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就是说,路特斯的智能驾驶将向运动性能倾斜。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398" img_width="2622" data-src="//imgq7.q578/ef/0907/b8d48a2f7edf726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 汽车 创始人李斌也以投资人的身份现身发布会现场,据了解,蔚来参与了路特斯 科技 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后,路特斯估值达150亿元人民币(23亿美元)。

日前,多家造车新势力正式发布8月交付数据。其中,理想 汽车 8月交付9433辆,再创单月交付新纪录。销量高速增长,让人眼前一亮。在造车新势力中,理想 汽车 销量位居第一。

小鹏 汽车 8月交付7214辆占据第二位,连续2个月超过7000辆,其1-8月累计交付45992辆,同比大增334%。作为品牌旗下的主力车型小鹏P7,在8月份交付了6165辆,连续4个月创 历史 新高。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393" img_width="702" data-src="//imgq7.q578/ef/0907/6cc9953e885262f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 汽车 8月新车交付量为6613辆,同比增长449%。相比于7月份销量的6011辆,哪吒 汽车 8月份成绩实现环比10%的增长,再创新车交付记录。在“造车新势力”销量中排名第三位,超蔚来赶小鹏。

在理想、小鹏、蔚来、哪吒四大品牌中,蔚来在8月份交付量垫底,其8月交付量为5880辆。其中,8月交付量中蔚来ES8交付了1738辆,ES6交付了2342辆,EC6交付了1800辆。

整体上,从今年前8个月累计交付量来看,蔚来仍位列第一,且是唯一破5万辆的新势力车企。据数据显示,蔚来、理想、小鹏 汽车 今年累计交付量分别为55767辆、48176辆、45992辆。

8月31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其近日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以约18.3亿元人民币竞得银隆新能源约3.36亿股份,占银隆新能源总股本的30.47%。并与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签订了附生效条件的《表决权委托协议》,董明珠将其持有的17.46%的银隆新能源股份所有对应的表决权,委托格力电器行使。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813" img_width="1200" data-src="//imgq7.q578/ef/0907/8e447db1defeb3f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交易完成后,格力电器将合计控制银隆新能源47.93%的表决权,银隆新能源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也意味着格力电器成为银隆新能源第一大控股股东,银隆新能源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早在2016年,董明珠曾想以130亿元价格收购银隆新能源的“造车”被股东否决后,董明珠自掏腰包斥资10亿元获得银隆新能源7.46%的股权,随后经过两度增资持股比例增至17.46%,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同时,董明珠还拉来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一起投资。时隔5年,格力终于将银隆新能源囊括旗下。相比5年前130亿元收购,如今花费18.3亿元成为控股股东明显省下不少钱。

格力电器认为,银隆新能源的核心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钛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技术和产能,二是拥有闭合式循环式的新能源产业链。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365" img_width="2048" data-src="//imgq7.q578/ef/0907/4e55b86783f0a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新一代CS55 PLUS已于此前开启预订,推出3款自动挡车型,预售价为10.69-12.19万元。按照一般的预售政策推测,正式上市时售价或将有小幅度下调。动力方面,新车将搭载蓝鲸新一代NE1.5T+蓝鲸7DCT动力总成,百公里综合油耗为5.9升,最大功率138千瓦,相比在售车型搭载1.5T发动机提升了6千瓦。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366" img_width="2048" data-src="//imgq7.q578/ef/0907/548208c01e4f3ed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在小众的越野硬派SUV市场中,哈弗H9一直是自主品牌中大型硬派SUV代表之一,在刚刚结束的成都车展上,新款哈弗H9也正式亮相。新车售价或为20.98-27.28万元。哈弗H9首次发布于2014年,并在2019年推出了中期改款车型,这款车发布时坊间认为是本代哈弗H9换代前的最后一款改款,但从长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其显然还希望本代车型继续在市场征战几年。

日前,比亚迪基于全新e平台 3.0打造的首款车型——比亚迪海豚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补贴后售价为9.38万-12.18万元。新车将推出搭载最大功率70千瓦,峰值扭矩180牛·米以及最大功率130千瓦,峰值扭矩290牛·米的永磁同步电机。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066" img_width="2322" data-src="//imgq7.q578/ef/0907/2e5319f6357ed808.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8月31日,长安 汽车 官方宣布,2022款CS75 PLUS正式上市,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11.79万元起。作为年款车型,新车主要对设计细节进行了更新,配置方面也有所调整和升级。动力方面,传动系统继续匹配爱信6AT手自一体变速箱,并取消了手动挡入门款车型。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050" img_width="1400" data-src="//imgq7.q578/ef/0907/b285d136af10d4d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8月30日,我们从五菱 汽车 官方获悉,旗下五菱征程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区间为7.58万-9.08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非封窗版车型价格均为7座车型价格,8座版和9座版分别需要加价1000元和2000元。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936" img_width="1284" data-src="//imgq7.q578/ef/0907/e0c355216da69b4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9月1日,Stellantis集团官方公众号宣布,正式任命张俊担任Stellantis集团中国区执委会成员、阿尔法·罗密欧中国区总经理,此任命自2021年9月1日起生效。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1211" img_width="1080" data-src="//imgq7.q578/ef/0907/4c6118c16c128333.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未来,张俊将向Stellantis集团全球执委会成员、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奥立维(Grégoire OLIVIER),Stellantis集团全球执委会成员、阿尔法·罗密欧品牌全球CEO安巴托(Jean-Philippe IMPARATO),同时汇报工作。

张俊的职业生涯始于2004年,他拥有在美国、日本及中国 汽车 市场的职业经历。曾在日产、奥迪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位,在市场营销、供应链及车辆项目管理、运营管理、新能源 汽车 及销售战略规划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懂车帝从通用 汽车 中国官方获悉,9月3日,通用 汽车 宣布斯图尔特·诺里斯(Stuart Norris)正式出任通用 汽车 中国及国际部设计副总裁。他将负责通用 汽车 在北美以外的设计运营并向通用 汽车 全球设计副总裁辛科(Michael Simcoe)汇报。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3592" img_width="3592" data-src="//imgq7.q578/ef/0907/f100c7ad8279f94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诺里斯在大学毕业后先后加入了宾利和捷豹的设计团队。他于2004年开始了在通用 汽车 的职业生涯。2012年,诺里斯出任通用 汽车 韩国前瞻设计和架构设计总监,为通用 汽车 的全球品牌 探索 未来产品与技术。期间,他领导的团队设计了雪佛兰Bolt电动车。

另据了解,原通用 汽车 中国及国际部设计副总裁潘凯斯(Ken Parkinson)已于近日退休。

9月1日,懂车帝从地平线官方获悉,前博世底盘控制系统中国区总裁陈黎明博士加入地平线,出任地平线公司总裁。

汽车来了,一汽马自达告别" img_height="750" img_width="500" data-src="//imgq7.q578/ef/0907/249a6da01a98963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据官方介绍,陈黎明博士于1995年加入博世集团,曾任技术专家,研发高级经理、总监和副总裁,他领导创建的博世底盘控制系统研发中心是博世公司在中国最大的研发中心。

百度公司的成长历程是什么

要不就是网络问题

要不就是信息中心号码错了,改过就好

信息中心号码是你的短信息服务器,如果填错了,短消息是无法发送成功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信息中心号码,现在出产的手机很多都不需要自己在录入了,如果你不清楚可以问当地的网络运营商,移动问1860,联通问1001,小灵通问10060

这个只能你自己问了,或者看别人的,一个地区的信息号码都一样的

小米汽车什么时候上市

百度由弱变强的成长历程

百度, 历程, 成长百度, 历程, 成长

1999年底,当纳斯达克指数从2500点跃升至3000点,又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冲至4000点,31岁的李彦宏正在给自己筹备中的公司起名字。他已在美国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工作3年,但他想到的是Infoseek的竞争对手Inktomi。忘了在哪里看过,Inktomi一词为印第安语,意为“智慧的蜘蛛”。李推想:如果一个出自印第安语的品牌可以被美国用户认同,那么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公司变成一家世界级公司,给它起一个源于古代中国的名字也是没问题的。于是,在1990年代末,中国网络公司普遍用Sohoo、Ctrip、eLong等中英夹杂的品牌时,他从宋词中选取了“百度”二字。

在之后的8年里,李彦宏对外进行过无数次“百度”一词的解读,但他从未谈及与Inktomi的渊源以及隐含着的国际化梦想。 这的确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引得共鸣的想法。2002年起,李彦宏每年都会在公司董事会上提出国际化设想,屡遭否定。即使到了2006年底,百度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当它宣布进军日本时,仍被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揶揄说:“他们听华尔街的声音太多了,可能觉得这样能更快赚钱。” 对于此类质疑,李彦宏有一个直截了当的反问:“为什么没有人质疑美国公司说:美国市场那么大,你为什么还要做美国以外的市场?”2007年11月中旬,极少接受访的李对《环球企业家》说:“15年之后,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是来自中国之外的。” 虽然年近不惑,但李毫无中年发福的迹象,而他的面孔也仿佛比真实年龄要年轻10岁。与他同一时期创业的人们,已有不少开始将精力分散到投资及享受生活上,李还从未扮演过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平日里,他用着一个1980年代常见的带盖陶瓷茶杯,要在办公区穿行数十步,去到公用饮水机处打水。 他或许是2000年那一拨“知识英雄”里最不为人熟悉的。上市之前,李很少作秀,上市后,外界热情关注其快速增长的财富,他更不愿将自己塑造成“一夜暴富”的代表。一名已经离开百度的创业元老说李是那种“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他被打上了太多标签:内向、低调、专注、谨慎——在色彩丰富的网络业,李的个性太传统,仿佛是从管理著作中走出来的“沉静型领导”。而李彦宏和百度的故事,则被简单概括为一次专注的胜利:这个学习图书情报专业,在美国第一波网络大潮时就职于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的搜索技术信徒,以极大的坚持迎来了科技产业的一个“范式变迁”(paradigmshift)。 这些评判并不算错,但多少掩藏了李的另外一些侧面。比如,外面看来,李彦宏的人生过渡很平滑,从创业之初就不缺资金,又有Overture和Google这样的同行开拓、试错,于是百度总是步子很顺。长久以来,人们无从知晓,李彦宏的国际化本能,以及在互联网这个讲求随机应变的行业里浸*了11年,他还会试着以15年为时间框架进行思考。人们更难知悉,上市以来,李彦宏究竟在想什么,他有何改变。

双重角色

试图了解现在的李彦宏,你必须首先认识“李彦宏1.0”(或者说,“李彦宏beta”)。

“李彦宏的一个优点,是他比较沉得住气。决策时比较冷静,平时不太受外界诱惑”,曾率领3721与百度竞争数年的周鸿说。在中国互联网业,周鸿堪称快和强势的代表,但至少在搜索引擎这场竞争中,他自认为输给了李。在他看来,除去运气因素,李的决策看起来更慢也更理性,的确影响了百度的命运。

除了在搜索产品上的竞争,周还与李彦宏有过两次资本层面的擦肩而过。一次是2003年时,3721与百度几乎合并,另一次是两家公司分别与雅虎谈收购事宜。李彦宏会和3721、雅虎交涉,似乎说明就像所有创业者一样,他也曾对百度的独立发展产生过些许疑虑,但结果是,他不止一次地将这种恐惧控制住了。随着3721售予雅虎,百度进入了一个竞争阻力渐弱的阶段。

周所提到的沉稳、平静,是李在绝大多数时刻扮演的角色。1999年李彦宏和徐勇创立百度时,就刻意打造一家具有硅谷气质的企业:招募一流人才、建立平等沟通的气氛、容忍失败(请于Gemag.cn查看本刊2006年12月号文章《出百度记》)。比如其技术骨干王梦秋在进入百度之时,对公司的最大感受是大家说话都非常直接坦率,“说一件事情不用从天气谈起”。与此相对应的,多数时候,李彦宏和徐勇都并非强势的干预者,也因此,在行业内,百度通常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市场变化的公司。

如果李彦宏只是如此沉静、务实,百度就很难完成战略上的跃进——除非李设定的方向始终是正确的,当然,永远正确也就意味着少承担风险。而这种“务实”又是李彦宏所反对的。他说自己的风格是:“在大的决策上,我敢于冒进,但在执行层面务实,有很多备选方案。” 因此,常为外界忽视的是,李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切换到铁腕的模式。 关于李的“阶段性强势”,最恰当的说明是2002年的“闪电”。这个几乎决定了百度命运的大动作,一直很少被外界充分谈论。 2001年9月,李力主百度结束此前将搜索技术提供给各大门户的运作模式,在拥有中国80%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终止与门户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和竞价排名。李作出这一决定的理由是,在中国互联网的冬天,各家网站只想要“最便宜的技术”,而不是“最好的技术”,这让他感觉不佳。 一个必须强调的细节是,一向谨慎的李彦宏这次变招,也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Overture推出的竞价排名——业内人士回忆,百度对此事反应之快,甚至超过身在美国市场的雅虎。 “我辞去原来的工作,放弃那么多股票期权,并不是要做一个平庸的公司,可以活下去就行了,”李曾说,“每次我跟投资人讲的时候,都是说你要往前看,看一年以后两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甚至三年五年后是什么样子。”

由此,百度主动成为了Google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且,是一个当时看起来明显落后的对手。 2002年3月,李把公司的十余名骨干召集起来,说出了一个可谓激进的想法:9个月内,将百度的日访问页面提升十倍,并在页面反应速率和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越Google。为此,他要求这些上班时间并不固定的工程师,每周两次在早9点召开例会。动员会结束后,工程师们直接去购买了床垫,堆在会议室。 之后的九个月里,百度的团队以“快、准、全、新”为目标,每周维持两三项重大改进上线,最终在当年底,确保六成技术指标超越了Google。可以说,这一年中,李从方向制定者变成产品经理,奠定了日后百度的成长曲线,以及在2005年8月的顺利IPO。

喜与悲

随着2005年8月5日百度的IPO,李彦宏的一种生活结束了。

外界所看到的,是百度首日股价上涨353.85%,以及接下来11个季度收入翻倍。但还有更多外界不太容易感受到的变化。比如,直到百度上市时,多数人还将它视为“中国的Google”,而Google正式进军中国也的确让百度严阵以待,但接下来的市场表现让人们倾向于相信,至少在几年内,百度的地位已经很难被任何外界力量撼动了——百度进入了没有明确对手的阶段。 但李彦宏没法停下来。当《环球企业家》问他最近在想什么,他的回答是:“很多时候,一个领域、一些新的公司起来,不是因为这个新的公司做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儿,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老的公司犯了错误,它有一些很重要的方面没有顾及到。”

2006年以来,他开始对外界表达一种忧虑:中国在网民数量和GDP都已超过英国,但中国的搜索广告市场不过4亿美元规模,大概是英国的1/5。“媒体上报道中文的搜索量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么大一个搜索量的情况下,整个付费搜索市场这么小,实际上意味着大量的搜索量被浪费掉了”,李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不够成熟,让他颇有沮丧感。 这的确像一个两难困境。百度诚然需要专注,但略显无奈的是,它的利润比那些成立不久的网游公司还少。2007年第三季度,百度的净利润为1.817亿元人民币,而2006年才进入市场的巨人网络,靠《征途》一款游戏就在这个季度获得了2.9亿元的净利润。而且,似乎专注开发搜索相关产品,也很难给百度带来另一根利润支柱:Google将广告嵌入联盟网站的AdSense技术为其带来约40%的收入,但李彦宏觉得,如果流量质量更好的Baidu还有大量搜索行为没有被匹配好广告,现在去“大力开发网站联盟的流量价值,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都是一个问题”。

而让业界称羡的百度的高股价,也有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就像军事家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完全的胜利更能促进军队的颓废了。” 百度上市之初,已经有一些创业元老陆续离开,其中包括CTO刘建国、首席架构师周利民、大搜索部高级经理谌振宇等人。对于留下来的员工,百度也需要给出一个解释:员工的努力,与百度一年间从100美元变成400美元的股价表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向相关的? 至少在外界,关于百度执行力的担忧逐渐多了起来:百度上一款轰动产品,还是2003年的贴吧。而它那款传闻中在2007年初就将面世的即时通讯软件,外界仍未见踪影。

“百度本身的机制在大方向上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李彦宏说。但当被问及什么是潜在风险,他的答案是:“细节的东西,如果要说的话,那就很多了。如果往比较负面说的话,可以说是危机重重。”

“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不难理解国际化对于李彦宏是怎样的一张牌。

李将进军日本定义为对百度核心竞争力的一次测试: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在国外也有效?在目前百度的增长态势和股价势头下,这种测试的成本不高,但收效却可能是双倍的:既实现了收入增长,又在公司内重新营造起创业气氛。 但问题是:百度靠什么国际化? 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注定了百度不可能像绝大多数中国公司国际化一样,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作竞争优势。如果靠服务质量,百度能在哪个发达国家闯出名堂? 英语国家被首先排除:与Google在全球针锋相对仍显太早。近邻市场里,韩国也并非一个合适的选择。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公司,“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 好消息是,经济规模五六倍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日本,似乎仍有机会。在日本领先的搜索公司是雅虎和Google——两家百度异常熟悉的竞争对手——最近几年,Google份额大幅上涨,也说明这个市场并不排外,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而且,李能够感觉到市场需求。2006年,他在日本曾雇用日本一家互联网咨询公司一起调研竞争对手的产品。当李彦宏指着Google日本的页面上“Iamfeelinglucky”的按钮问该咨询公司人员:“这个按钮有什么作用”,对方给不出答案。这坚定了李的一个判断:即使Google仍没有做到针对日本网民定向设计产品。而雅虎的搜索技术在美国,纵使孙正义的日本雅虎团队足够熟悉当地需求,仍然是技术和用户体验脱离的“两张皮”的运作模式。 从百度的角度,需要经受考验的,是被李彦宏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用户的了解和对市场的了解”。

接受本刊访时,百度技术总监崔珊珊提到了当年百度上市时候的招股说明书,当时,为了表达百度对中国市场尤为了解,招股说明书的首页上是英文的“I”在中文中的38种表达法,比如“我”、“俺”、“鄙人”等等。 “这很容易形成误解,”崔珊珊说,“事实上,并不是仅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才能在中国市场做得好,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进军日本。”

2006年7月时,百度内部正式开始日文搜索引擎的研发。这个团队并非专职,也几乎不懂日文,只是凭借中文搜索分词经验和一名翻译,就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从中文切词到日文切词之间的转化。当可行性被验证之后,百度才在北京总部建立起专门的日文搜索研发团队。除了日常开发之外,这个团队还需要跟着专门请来的日文教授进行日语学习,成绩定期考核,计入个人绩效之中。 整个2007年,除了将日文搜索上线,百度在日本最主要的工作是组建本土团队,并把当年百度的创业方式复制一次。 在日本,李彦宏的招聘要求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着深刻了解”,但是并不要求学历和工作经历,甚至不要求会中文或英文。对于百度来说,这相当于找到了日本市场容易受到忽视的一群人——不会英文的日本人,在美国公司甚至本国公司都不会得到重用,但往往这群人中,能有“资深网民”。除了技术人员,百度还招募了来自广告的专业人员,李解释说:“搜索引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媒体,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广告公司的人,是比较容易能够理解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网站的发展的。” 但当被问及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和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均表示“不知道”: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

正如人们常说的,国际化没有回头路。李彦宏在心态上做好准备了吗? “你觉得我们需要有退路吗?”李反问。

立宪

无论百度的国际化能否立竿见影,百度都必须解答一个切实的问题:当公司收入翻倍,中高层的能力是否也能提升一倍? 2007年初,百度的员工约为3000名,到年底时,这个数字变成了6000。想让员工保持创业时期的热情,就变得越来越艰难。有老员工抱怨称,扩张策略放低了招聘门槛。而新员工则不免因为没有期权而觉得收入相对偏少。

这些都是李彦宏已经思考一年的问题。 上市之后,李的角色也在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成长——他越来越不可能再去扮演产品经理,而需要不停留意“木桶”的哪一块板子有待补长。 有些事情是可以一眼看到的。比如,百度的期权主要集中在前300名员工,怎么对后来的人才造成吸引?此外,百度早年最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让实习生像正常员工一样工作,每个人都要给自己的职位培养接班人,但这是在一个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当员工数量骤然翻倍呢?

2006年底,在百度效力了7年的CTO刘建国申请离职,李彦宏随后找到自己在Infoseek时的导师张以纬(WilliamI.Chang),希望对方推荐相应的接替人选。但张以纬跟李谈的,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百度更需要一套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 正如李一向的风格,他当时没有说什么,但几天后,他再次致电张以纬,直入主题:你来百度怎么样? 张当时正在经营自己的公司,但在李的邀请下,他飞到了北京,用5天时间,每天15个小时与百度的各个高层一对一面谈。甚至他原本用于婉拒的说法——自己希望更多时间呆在美国——也被李彦宏接受了。于是,2007年1月5日,张以纬正式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盟。

外界一度将这名Infoseek前CTO的加盟理解为百度即将进行技术架构革命,但张以纬对《环球企业家》否定了这种说法,他把自己的首要任务描述为“立宪”:“不去指导任何细节,而是找到一个组织结构,树立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 而他开始在百度的正式工作,仍是与员工密切交谈。据张回忆,在数不清的面谈中,和他聊了五个小时以上的员工并不在少数。每次在聊天的最后,他都会让每个人推荐下一个值得一谈的人。 几周下来,张以纬开始着眼于两个方面:技术部门员工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在百度,员工和团队的审评是按效率,如果产品做得快且质量稳定就能获得较高评级,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员工只能用加班来提高效率,从而忽略了产品架构的优化。“我希望他们有时间多思考,而不是陷于加班的巨大压力之中。”张说。 在此考虑下,张以纬首先在技术部的每个分部门都建立了技术委员会,由工程师担当委员,负责审评员工产品以及评定员工的技术职称。在审评标准中,增加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技术价值,即所开发产品的质量和架构,其对公司的价值及未来价值;其二是人力价值。即在开发此项产品中工程师有没有提高。此项改革实施之后,首先能使工程师在开发产品时更注重其内在结构,也能使技术委员会的工程师开阔视野,获得成长。

同时,张还试图建立更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此前,百度员工项目进展和技术考核都由“经理”评定,而张建议让技术委员会接手员工的技术考核。另外,在上级员工的绩效评定中,也让他管理的下级员工参与打分。 最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张以纬可以着手下一个棘手的项目:薪酬体系调整。据说李彦宏有调整薪酬体系的想法久矣,但这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首先,技术委员会对员工的考核保证了薪酬体系调整的客观性。张随后确定调薪原则,比如根据每个人的潜力而不是现有能力给员工股票,这种潜力的评价,一方面基于技术委员会的考核,另一方面在于和该员工谈的过程中张以纬对其的判断。 据称,2007年,百度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已经比前一年涨了至少30%,其中有程序员的年薪达到了30万元。

专注?

在国际化开始的同时,百度已经走出了和Google不同的产品道路。

2005年以来,它先用贴吧、知道、百科、空间陆续构建了一个围绕着搜索展开的社区。而在2007年,它又先后进入了C2C和新闻领域。 那个以往高度强调专注的李彦宏,已经难以保持专注了? 李彦宏说,他认为“百度产品的线索感还是非常强的”:“搜索这个词,含义已经有点窄了,因为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这个说法诚然不错,但外界需要知道,在搜索这个大概念下,百度有可能做什么?或可能不做什么?——对于中国互联网业的创业者,太早撞到百度并不是好消息。 但这个标准很难界定。按照百度内部的说法,在考虑是否进行一项产品开发时,他们主要思考三个问题:用户是不是有需求?现有的产品是不是已经将用户需求满足得很好?百度来做这个的优势在哪里? 注意它们的排序:百度的优势被放在了第三个被考量的位置。 就C2C这款产品,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百度应该做它:C2C产品的本质是一个产品搜索;百度被搜索的关键词中,有很大部分是产品搜索。但李彦宏关于它最直接的一个判断是:“C2C在中国只有很短的历史,目前做的公司还很少,这就意味着它一定是不完善的。”

如果一定要对百度的产品脉络进行总结,那或许应该是:在信息搜索的基础上,逐渐强化各种人的关联。 一个相对明显的趋势是,随着网络业的发展,互联网由以信息为中心变成以人为中心,人的角色在网上越来越清晰,从博客等以人为主体的产品的兴起便可见一斑。早期,在百度贴吧中,为了使产品简洁、功能清晰,百度产品部门并不在其中加入签名档、头像等内容,而发现用户越来越多的“结识”欲望之后,百度推出了百度空间以及用关键词进行连接的交友产品。 在百度的产品人员看来,在交友和未来的IM战略中,百度的优势在于,点击每位用户个人描述中的关键词,便能找到有共同特点或兴趣之人——共同特征和共同兴趣是交友的重要基础,能解决现有IM工具无效沟通时间过多的问题。 如今,百度的产品经理甚至会为一款产品缺乏人际交互的品质而淡化一些功能。在百度2006年推出的新产品百度空间之中,有刚加入百度的工程师提出建议,希望空间的相册能做成Flickr那样的交流社区。产品部门的人用分析数据表示:在Flickr中,只有极少数的形成了交流,而大部分人只把它当成存储照片的空间,并未形成一个真正的社区,除了炫之外并不实用。

当然,一个大有诱惑的话题是:当百度不停进入其他领域,它会不会成为一个中国的微软?而当它进入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地盘,会不会让这个行业的重量级选手产生新的合纵连横? 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整个行业都已意识到搜索引擎的战略地位时,重量级的选手总要在百度和Google之间做出选择。很长时间以来,阿里巴巴始终是百度和Google的广告大客户,但当百度进入C2C领域,至少淘宝的广告投放就会不可避免的倾斜——没有人会甘于用自己的资金将对手养胖。 同样重要的是,马云和马化腾都有充足的资金,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时间与耐心,去打一场漫长的搜索战争。至少目前看来,马化腾对韩国搜索公司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心得(请参见本期另一篇封面文章《后企鹅时代》)。

对于这些猜测,李彦宏说他在媒体上看到很多,但是在业界的交流中没有听到。“难道像百度这样的公司,就不能去创新,不能去做一些新的东西了吗?”李反问。他也回避了IM产品会不会明确给出挑战腾讯信号的问题,他说:“腾讯已经在用Google,这个对我们来说没有本质的影响。”

小米汽车2024年上半年上市。

小米在公布了2021年三季度财报,其中提到,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方面的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第一款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上市。

据悉,自小米宣布造车至注册公司的这段时间,小米汽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产业链考察和用户调研,调研对话2000多次,拜访深度沟通10多家业内同行和几十家产业合作伙伴,并搭建了453人的研发团队。

简介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方面,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0年,小米公开的与汽车相关的专利数量超过800件,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仅为1项。在智能车联网领域,截止2021年4月,小米所拥有的专利包括车与人V2P、车与车V2V和车与基础设施V2I,专利合计72件,其中车与人V2P专利有57件。

人才方面,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米造车队伍中依旧是清一色的手机圈大佬。但可能是因为竞业协议的原因,小米暂时无法对外透露其招募的资深汽车圈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