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富士康印度工厂现状

2.印度市场小米份额下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成功人士成长经历

4.华为一季度营销收入1822亿,净利润率7.3%,依旧是小米的6倍,如何评价?

5.大半个车圈为小米“发烧”,谁来承载雷军的造车梦?

小米汽车工厂停工最新消息_小米汽车工厂选址地即将水落石出

8月25日,小米发布了 历史 同期最佳的二季度财报。

二季度,小米总收入达8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经调整净利润达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4%,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也创下单季 历史 新高。

在这份财报背后,我们发现小米对全球市场的阅读能力,已经逼近了它希望推翻的对手三星,它在海外所做的那些“枯燥而有用”的长期努力,也已经得到回报。

作为第一收入来源的智能手机业务,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590.9亿元,同比增长86.8%,高于分析师此前预估572.7亿元人民币。小米境外市场全系列产品收入为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81.6%,占总收入49.7%,至此,小米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真正做到了平分秋色。

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总量达到3.132亿台,同比增长13.2%,环比下降7%。Counterpoint研究显示,出货量环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全球智能手机零部件持续的组件短缺以及在亚洲和欧洲实施或延长的限制,同比的上升是由于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疫苗接种率提高,防止了像去年同一季度那样严格的封锁。

小米的全球5290万台出货量中,国内占了1340万台,海外占了3950万台,海外占比达到74.7%。二季度,全球有62个市场小米市占率排到前五,22个市场排到第一,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印尼市场均排名第一。从收入结构上看,小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

欧洲人变“穷”了?

Counterpoint Research表示,二季度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继续沿着复苏之路前进。受疫情影响,这个季度是欧洲十年最低点。就目前而言,市场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而小米却见证了有史以来的最好季度,得到了它心心念念的欧洲市场。Strategy Analytics指出,2021二季度,小米在欧洲出货量1270万台,以25%的占比排名第一。这是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首次压过三星苹果在欧洲登顶。欧洲1270万台的出货量占小米全球出货总量的24%,占海外出货总量三分之一,这个份额超过了印度市场的表现。

伦敦小米之家

跟小米在欧洲僵持多年的OPPO以5.6%的市场份额排在第四,位列三星苹果之后,出货量仅为280万台,其环比净增下滑已成定局,出货量正式被小米拉开了距离。Realme以190万台出货量排在第五,不过增长速度超过了榜单上的任何一家厂商。

小米在欧洲布局较晚,从一开始便确立了线上和线下同步推进的策略,依靠传统渠道稳扎稳打。2017年底,小米在西班牙市场试水,2018年陆续进军意法西,开始在欧洲市场全面发力,2019年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开出了欧洲最大的店面,媒体当时报道,络绎不绝的米粉在开店时将这家店面围堵的水泄不通。2020年起,小米在华为的欧洲大本营德国设立了西欧总部。

在高度成熟的欧洲市场,线下及运营商渠道一直是手机销售的主流,一组数据显示,欧洲智能手机零售市场中,运营商渠道占比50%,其他线下零售店占40%,小米擅长的线上零售只占10%。多年来,法国最大电信运营商Orange和欧洲通讯巨头沃达丰凭借丰厚的购机补贴吸引着西欧消费群体,大卖场模式的线下渠道销售在整个欧洲的占比也始终在40%以上,小米的老对手华为最初进入德国便是从大型商超切入。

由于提早认识到运营商方面的困难,2018年,小米和李嘉诚旗下的香港长江和记集团展开合作,在欧洲销售智能手机。长江和记集团在欧洲电信市场上的地位类似国内三大运营商,这为小米在北欧、西欧等地布局线下迅速打开了局面,此外,小米和欧洲零售巨头A.S. Watson、德国电器零售商MediaMarkt陆续进行“捆绑”,在线下稳步推进。

受地缘政治影响,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华为无奈放弃了欧洲市场大量份额,这也给小米带来了运营商更多的倾斜。

目前,小米在欧洲的运营商渠道建设已经卓有成效,根据Canalys数据,二季度小米在西欧地区运营商渠道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整体份额的一半,从2021年一季度的11.3%进一步上升到了14.2%。

欧洲线下市场方面,2018年5月,小米在法国巴黎开张了首家小米之家,媒体曾多次报道,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罗马等地的小米之家都颇受当地消费者欢迎,2019年开始,小米决定将欧洲线下门店猛增三倍,在欧洲各主要城市都开设小米授权店,从东欧市场逐步渗透整个欧洲。这给日后国内困局之中的小米带来了一种反向启发。

法国的小米之家

欧洲是一个消费文化割裂的市场,西欧、东欧和中欧的消费模式和渠道销售条件迥异,从过往来看,整个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均价很高,仅次于北美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欧洲智能手机仍在经历价格的上移,而不是同类产品之间的替代。追究起来会发现更多细节,GFK 2018年前后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西欧市场智能手机的平均销售单价为446.7美元,是除北美外价格最高的市场;而东欧和中欧平均销售单价为249美元,低于中国。

市场份额的提升展现了小米在西欧、东欧、中东欧等不同地域对当地市场的深刻阅读能力。根据Canalys统计,在2021年Q2,小米在欧洲地区市场28.5%的份额中西欧地区占到了22.2%,稳居前三;在中东欧地区,小米手机连续3个季度市占率第一,市场份额已达36.4%,其中,在西班牙连续6个季度排名第一,本季度市场份额达到41.2%,在法国和意大利则首次达到第一,市场占有率达35%和29.7%,在华为曾经的大本营德国居第三,市占率15.2%。可见,三年前小米在西班牙市场点燃的星星之火现已成燎原之势。

Counterpoint提供的信息显示,目前,在西班牙等对价格敏感的市场,第二季度销售的手机中有五分之二是小米生产的。小米在丹麦、比利时、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最大的手机供应商。

红米产品总监王腾曾经表示,小米在欧洲同款手机售价一般偏贵“是因为欧洲地区税费和渠道费用比较高”。举例来说,今年小米的旗舰手机米11起售价国内市场就比欧洲便宜1800元。

但欧洲市场的更贵同款和更高的出货量并未拉升小米的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为1116.7元,同比仅增加了4毛,而一季度这个数字是1042.1元,环比有一定增长。此外,今年一季度全球手机均价达到394美元(2549.89),小米手机的ASP也低于全球均价。

小米全球智能手机ASP的表现有多种解释,如果从欧洲方面找原因,欧洲区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速不及拉美、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而后者的ASP一直很低;其二,小米手机在欧洲市场的产品销售结构并未真正变化,销售仍以中低端为主,鉴于欧洲出货量在整个海外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会对小米ASP的增速形成压制。

由于小米在东欧的市场份额高于西欧,这个季度的销量登顶表现更可能是依靠低端机型的增长取胜。

Counterpoint研究报告显示,小米在欧洲二季度表现更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三星在5月和6月由于越南工厂停工遭遇了重大的供应问题,三星6月在欧销量环比下降了20%,这为小米在本季度末成为欧洲最畅销手机厂商打开了大门。

Counterpoint的高级分析师Ivan Lam对界面新闻表示,小米上半年依然是红米9系列这类产品在全球表现突出,这也是欧洲出货量较多的机型。除了红米外,在欧州小米600美元以上的手机销售份额比以往确实有所增长,全球范围小米在600美元以上区域的机型上半年表现也确实不错,可见品牌上行有了效果。但总体来说,除苹果和OnePlus之外,在海外市场任何一家综合型手机品牌,1500元-3000元的中低端价位都是最大的产粮区。目前整个欧洲市场的销量增长来自于售价在250美元至700美元之间的设备,这个范围包括了中端和中高端全部价格段,这是OV和小米、Realme包括荣耀的必争之地。这块区域的表现在下半年有望继续上行,中端价格的厂商竞争会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虽然是小米出海的第一大市场,但不是增速最快的海外市场。2021年二季度,欧洲智能手机销售额环比下降了4%,同比增长33%,但本季度的高增长有去年低基数的原因。小米二季度在欧洲出货量同比增长67.1%,低于全球同比增速,甚至低于印度同比增速。可以看出,欧洲市场还在此前的萎靡中缓慢复苏。

Ivan Lam认为,小米整体战略中需要在欧洲市场把量攻起,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小米的出海起点东南亚在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大,Q3每家手机厂商在这个区域都会很困难,如果在东南亚无法实现拉量,小米要想维持与上半年等同的全球出货量,则需要欧洲,或者拉美区域增量,但欧洲方面人口数量不多基数不大,难度较高,想做起品牌需要数年,譬如华为在英法德多年深耕才有了市场第三的份额,小米短时间内不易有一个大的增量突破。

富士康印度工厂现状

不久前,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让人们见识到了那些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女明星有多大潜力,而最近一档与此《乘风破浪的姐姐》极为相似的《追光吧!哥哥》再度上线,不过不同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受到的一致好评,《追光吧!哥哥》里面一些明星的“油腻”表演,让观众直呼辣眼睛,其中不乏一些“跨界”明星。其实,近年来,“跨界”一词我们早已感觉不新鲜,除了许多综艺是这种节目形式,就连如今的汽车圈也是似乎开始慢慢流行跨界之风,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兴起的时代里,“造车”仿佛成为了另外一条“康庄大道”。

而因为跨界之风的盛行,甚至一些有钱的大佬“被”走上了“造车之路”,近日,据多家媒体综合报道,百度正在考虑生产自己的电动汽车,并已与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就这种可能性进行了谈判,或组建一家持有多股权的合资企业,但尚未达成协议。针对上述消息,百度拒绝置评。广汽表示,该公司与百度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任何进一步的合作都在讨论之中。吉利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一汽完全没有置评回复。

同样,最近网上还传出小米与比亚迪合作造车,并流出多组显示,该车辆是一辆敞篷车型,并标注“小米蓝天”,用户预定后须到达指定的比亚迪经销商店进行提车。但随后小米和比亚迪便双双出面辟谣,称联合出品的青悦S1属于虚消息。比亚迪网络举报中心发布消息称,为小米造售价8万多的车属虚消息,比亚迪并未与小米生产该款车型。小米官方也正式回应称,相关系,小米没有任何造车,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除了百度以小米,我们也知道在很久之前,华为要造车的消息也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时至如今,也没有得到确认,其实这些公司会被怀疑“跨界”造车也不无道理,毕竟小米、百度、华为等公司又有着强大科技互联网背景,那么被推上智能汽车的风口上,传出造车传闻也理所当然。

但造车其实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实际做起来并非那么容易,当然如果你有足够强大的实力资金,例如许家印,从宣布造车到如今恒驰1的量产路试,当人们还认为它不过是PPT造车时,许家印已经化梦想为现实了,但这种实力和魄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要知道,英国家电巨头戴森品牌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国产家电巨头格力掌舵人董明珠以及做平台出身的贾跃亭,他们的造车梦都未能起飞。

此前,戴森的电动汽车项目历经三年的研发、耗资200亿元后,最终放弃。戴森表示,停止主要是由于造车成本过大,高昂的成本代价,短时间内无法从中获利,甚至还有可能收支失衡。而2016年,董明珠联手王健林等商业巨头豪掷30亿人民币入股银隆新能源,高调进军造车领域,2018年,银隆便被陆续曝出产业园停工、拖欠货款、产品积压、裁员等一系列负面新闻。2020年初,包括董明珠在内的6位董事集体退出银隆。至于贾跃亭的“悲惨经历”,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吧。

其实如今“跨界之风”的盛行,人们都想看到那些“大佬”都来造车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些东西想想就行了,不用太过当真,毕竟这么多造车失败的例子摆在面前,这趟浑水可没这么容易“趟”,当然,相比之下,以另一种方式切入“造车”或许是比较明智的。比如,放弃造车的戴森宣布,投资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7亿元),以开发电动汽车电池、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其实随着如今智能化、科技化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造车也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不过在如今本就“鱼龙混杂”的汽车市场,品牌与产品越来越多就真的好吗?其实不然,产品再精不在多,即使那些“大佬”真的造出了车,你又是否会购买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印度市场小米份额下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饱受波折。富士康在2014年宣布要在印度投资建厂,但一直未能顺利开展。直到2017年与小米合资,在印度建立工厂才开始取得一些进展。

然而,工厂员工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工厂。此外,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在印度设立的工厂也在今年遭遇了火灾,造成了重大损失。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富士康不得不重新考虑在印度的发展。

与在中国大陆的顺利运营相比,富士康在印度面临着更多困难和风险。印度的文化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了饭堂问题和加班问题,使得员工频繁停工,进一步影响了生产效率。

此外,印度的产业链不完善,导致需要大量从中国大陆运输配件到印度工厂,增加了生产成本和运营风险。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困难重重。

富士康的全球布局:

布局地点: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地区、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全球布局策略为“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

两地研发:“两地研发”是指以大中华区与美国为两大重要战略支点,组建研发团队和研究开发实验室,掌握科技脉动,配合集团产品发展策略和全球重要策略客户产品发展所需,进行新产品研发,创造全球市场新增长点。

三区设计制造:“三区设计制造”的布局重点,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亚美欧三大洲至少设立两大制造基地,结合产品导入、设计制样、工程服务和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高品质的垂直整合制造优势,提供给客户最具竞争力的科技产品。

全球组装交货:“全球组装交货”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装,保证“适品、适时、适质、适量”地把货物交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为此,配合客户所需进行全球性物流布局与通路建置,以达成要货有货,不要货时零库存的目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富士康

成功人士成长经历

根据最新出台的数据,上面显示发现在印度市场的智能机小米所占的市场份额在下滑。

根据排名中显示,在印度的智能机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国的小米智能机品牌,占据了整个市场29%的份额,第二名是韩国三星智能机,占据了市场17%的份额,第三是中国的VIVO品牌,第四是中国的realme品牌,第五是OPPO品牌,第一、三、四、五都是中国的智能机品牌,由此也可以看见,中国的智能机占据了印度的主要市场。

其中,realme品牌于其他的手机品牌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为什么在这里会出现realme品牌呢?realme品牌实际上所属于OPPO品牌,如果把realme品牌与OPPO品牌的销售量叠加的话,可以将三星品牌挤下第二名的宝座,直接与小米品牌battle。

但是在最新的报表当中印度市场的智能机小米所占的市场份额下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情况呢?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在疫情的冲击下,印度第二季度的智能机市场的需求量较少,而且因为疫情还导致工厂停工,这就导致了国内在印度智能机市场上小米的份额下滑,不过即使份额有所下滑,但是比起2020年来说已经有所回暖了,涨幅也比较大。

鉴于印度的特殊情况,供应商们与第三方合作展开了线上线下共同协作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行,也使得印度是智能机市场有所回暖,小米品牌的智能机以超高的份额领先于别的品牌,地位难以撼动。

中国品牌已经逐步走向世界,并成为不可取代的选择。

华为一季度营销收入1822亿,净利润率7.3%,依旧是小米的6倍,如何评价?

成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成功人士成长经历,欢迎阅读。

蔡良勇:一个温州商人的巴黎奋斗史

一位17岁就闯荡巴黎的温州人,在生存压力和致富梦想下不断创业,又不断受挫,最终历练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的故事,是15万温商在巴黎的生存缩影

蔡良勇近两年一直频繁地在国内晃荡。每到一个城市,他最先去的地方总是当地的电子产品市场。这已经成了他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

他今年42岁,长着一个狮子鼻,面相忠厚,总是在店铺密集的街道上低着头走路。一般人很难想到,他是个在巴黎闯荡了25年的温州商人,还在国内拥有自己的工厂、众多的合资公司,并投资于房地产业。

在巴黎的复杂经历,让他对命运这个东西一直感到不可捉摸。最近的一天,他在巴黎遇到一位神秘的先生。这位先生曾经是商界的风云人物,一日破产,改行研习占卜。他面色凝重地告诉蔡良勇两个秘密:人的钱财富贵是前世注定的;你命里有横财。

“这两件事我都相信。”蔡良勇咧着嘴呵呵笑了。他笑的时候总是盯住你的眼睛,笑脸伴随着身体无声而持久地摇晃,直到确认他的快乐信息已经抵达了你的感知系统。

但在20年前,他怎么也不会有这种笑容。“那时巴黎的街道永远是雾濛濛的,看不到很远;人走路的时候是轻飘飘的,心慌得很。”他回忆说。

“天堂”里没有阳光

蔡良勇25年前萌生去法国的想法,完全是由于同乡的鼓动和诱惑。他那时才17岁,在温州一家建筑公司工作。那时单在法国巴黎的温州人就已经有15万之多,同乡们不断寄明信片回来,让他无法安心。

那是1982年,他终于说服父母,从他们手中蹭到了飞往巴黎的机票。

第一次坐飞机去巴黎,那份紧张与激动,他现在仍记忆犹新,他说现在每年仍然在两地往返飞行,却已经没了感觉,但他那时没有想到的是,就从他走下飞机的那刻起,漫长的穷日子就正式开始了。

在到达的第一年里,他不但没看到想象中的“天堂”,就连巴黎的太阳都没见过。他坐在亲戚家灰暗的皮包工厂里,望着眼前的剪刀、绳子、胶水,终于发现了现实的残酷。他也从此背上了跟所有海外温州人一样艰钜的使命包袱——当老板、发大财。

“我的青春是在苦闷中度过的。”瘦弱的蔡良勇此前根本没动过车衣机,更经受不起日夜赶工的折腾。他做的活儿,质量差、速度慢,根本无法让当老板的亲戚满意。毕竟亲戚接他出国安排他进厂,也是计算了成本的。

一年后,在亲戚的埋怨声中他告别了那家皮包工厂。他先是借了别人的裁缝机,又问其他乡亲借了一点皮,自己设计了一个包,拿到街上去卖。但根本没有人买,他只好挨个找杂货店去推销。一个金边老板抵不过他的软磨硬泡,收下了这个包,付了几个法郎。

“出了店门,我直奔一个食品店,买了一包山楂片,在路上一边吃一边跳。”这是他在巴黎做成的第一笔生意。以后的无数桩生意,都没有这次交易更激动人心。

但他的皮包梦很快落空了,他接下来做的包都无人问津。房租和生活费的压力开始逼得他在街上乱转。他先是发现了一家法国人的成衣工厂,就跑去那里缝衣服,但他天生不是踩机器的料,笨手笨脚地干了几天就被老板赶走了。好在讲信誉的法国人还是给了他50法郎(一周的工资)。

他后来又找到了一个金边人的工厂,地遇到了同为工友的大玲、小玲两姐妹,两个姑娘虽然技艺不错,却也跟他同病相怜,就想办法保护他。一个月过去了,老板看到蔡的工作状况不佳,想赶他走,两姐妹就挺身而出,她们威胁老板也要辞工。老板无奈,只好勉强留了他半年。两姐妹于是开心地拉着他去歌舞厅庆祝,可到了地铁口,他却很难为情地站住了——口袋里的钱连买地铁票都不够。

蔡良勇发现:成衣工厂在巴黎有很多家,大家都要吃工作盒饭。于是他就跟老板们毛遂自荐,说自己是国内来的大厨,可以供应晚饭。每个晚上到别人的成衣工厂送菜,他都精神抖擞地跟别人说自己是开车送来的。然后,出了厂门,趁人不注意,拐个弯跳上公共汽车就回家了。可惜一个星期后,他做的菜味道差又变不出什么新花样,很快就被揭穿了真相。只好再次面临失业的窘迫。

一次次创业,一次次破产

到巴黎两年后,他跟另外一个制衣技术嫺熟的同乡一起看中了一处店铺,终于打算要合伙开一家服装店,各出一半资金。

温州人当中有个非常流行的“标会”制度,就是大家出钱帮助一个想做生意的人,省去他积攒原始资金的时间,然后这个人再以每月固定的额度还给其中一人,直至还掉全部负债。这种方式在困难的民营小企业中非常有效,同乡之间也互相信任。

蔡良勇绞尽脑汁,把所有认识的人都找到了,标了一个会。但他筹到的钱距离投资的需要还差5万法郎,无奈之下,他把自己租来的一房一厅以每月300法郎的价格租给了别人,条件是对方要出押金5万块。

他出的租价实在非常低,但收押金的主意却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新的店铺日后也可作为临时住所。出租合同终于在他的租店铺合同签约的前一天落实了,不过按规定,新房客要在搬进去之后才最终付钱。

为了能顺利签到第二天的店铺,他决定提前一天搬出去,让房客入住。那是一个难熬的无家可归的夜晚,他揣着押金,提着行李,在巴黎灯火闪耀的大街上整整走了一晚。

店铺落实了,但买设备的钱还不够,他就跟厂家争取到了分期付款。然而,由于没有开店经验,他们还是吃了亏。当时店里请来的工人都是“黑工”(没有申报工作合同的雇佣工),由于工人不报税,完全以现金的形式支付工资,而收入的货款基本上是法国人明码标价的支票。一年下来,公司账面上的利润非常高,需要上缴高额的税款。扣除成本费用,基本上没赚到什么钱。

那位合伙的同乡认为这桩生意的利润还不如自己以前的收入,决定放弃跟蔡良勇的合作。但蔡此前标会的负债还未还清,如果退出就丧失了还债的机会。于是他咬牙退还了对方的资金,一个人把这间店撑了下来。但这种挣扎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经营如雪上加霜,没多久就把店铺关门卖掉了。还了剩下的债,就已身无分文。

“我从那天起非常理解地铁里的乞丐。”蔡良勇后来说。他那时坐在地铁的过道里,抱着膝盖,呆呆地看着那些悠然自得、弹唱讨钱的乞丐。

但他还是很快振作起来,重新租到了一个工厂,仍然加工衣服。这时,他发现自己陷入了管理困境中。他给的工资低,工人做工就很慢,效率上不去。后来,他提高了工资,速度马上快了起来。但工人们的心眼儿也随着经验在积累,有时他计件算好了工人的工作量,但趁他出去接电话的几分钟,有的工人又偷偷拿回来几件,算在新一轮的工作里。

生意慢慢发展起来,他手头开始有了十几万法郎的资金,想发展更大的工厂做自己的产品。他在华人集中的巴黎3区晃了几圈,就决定生产男士游泳裤。因为他看到泳裤店的生意很好,特别是缝剪非常简单,不用请设计师,只要选好花布就行了。

但就在他雄心勃勃地展开自己制造成衣的之时,却发现他新租的大工厂原来是一家犹太人的工厂,犹太人就是因为雇用黑工加逃税被警察局查封的,这里自然成了重点监督对象。他的工厂没多久就被查抄,工人全部被赶走。他的工厂再次走到了资金周转不灵的末路。

这次将钥匙交给别人,除了身无分文,还背上了不少的债务。但对他来说,这反正不是第一次破产了。

从天而降转瞬即空

一个人的时候就去街上转,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他也不知道街上有什么,总之他觉得命运就像个捉迷藏的游戏,只有不停地观察,不停地找,才会发现里面的。

这一天,他走进了一家法国人开的电器店。“我可以代销传真机。”看着那些实用便捷的电子产品的介绍资料,他就动心了。

那时候他连进一台传真机的成本都没有,他决定先拿一些资料去推销。那是1988年光景,华人区几乎还没有人认识传真机。

他的第一台传真机卖给了做裤带生意的段先生,他苦口婆心地跟人家解释:“您这么大的批发生意,每天要给欧尚、中心百货寄送样品,多复杂啊!以后有这个机器就好了,只要把样本放进传真机,对方马上就收到了,不用派人过去了。”

对方疑惑地接受了他先试用几天的建议。然而不到晚上,他的电话就爆响起来:“蔡先生啊,你怎么连同乡都欺骗,我怎么找不到把皮带放进传真机的入口?!”

他费尽口舌解释了半天,对方终于明白传真机是怎么回事了。接下来,他每天坐在段先生的门口等着他把货款付清。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又碍于同乡情面,怎么都无法开口要钱。这样一等就是三天,谁都赶不走。段先生终于明白了,于是把货款付给了他,而这笔钱正是他需要用来进第二部机器的。从这次开始,一个月卖一两台传真机的生意,能让他勉强吃饱饭了。

李嘉诚三岁时,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刚上了几个月中学的李嘉诚就此失学。在兵荒马乱的年月,李家孤儿寡母生活艰难。李嘉诚是家中长子,不能不帮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一位茶楼老板看他们可怜,收留16岁的小嘉诚在茶馆里当烫茶的跑堂。茶楼天不亮就要开门,到还不能休息,小嘉诚也抱怨过自己命不好,甚至希望哪天日本鬼子的枪走火,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发,才使他不再自怨自艾。

那天,因为太疲倦,他当班时一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地上,溅溼了客人的衣裤。李嘉诚很紧张,他等待着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训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为他开脱,一再为他说情,让老板不要开除他。

“没关系的,我看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是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不集中精力怎么行呢?”

李嘉诚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间,之后,他把“谨慎”当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久而久之,竟使他练出了一种眼光,一个人是什么职业,性格特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一见面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一切对他后来的事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随后,李嘉诚辞掉跑堂的工作,从塑胶厂推销员开始,一直干到了业务经理。三年后,20岁的他做好了准备,要大干一番。白手起家的他,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旁,租了一间灰暗的小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办起了“长江塑胶厂”。随后,经过反复考察,他认为塑胶花市场需求很大,于是大量生产,这为他带来了可观收入。30岁的李嘉诚,已成了千万富翁。正在塑胶花畅销全球时,李嘉诚却敏锐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拥入这个行业,“好日子很快会过去”,如果再不调整,引起的后果不只是“溅溼衣裤”了。有人认为他太保守了,但他认为这是经商中必须具备的素质,那就是谨慎和预见性。

随后他找到的是房地产。60年中期,内地的局势令香港社会人心惶惶,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如果按当时的地产价格来算,他简直可说是全军覆没了。但他沉着应变,仔细分析局势。认为内地肯定会恢复安定,香港将进一步繁荣发展。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行之,将所有资金都来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李嘉诚又一次成功了。7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他从中获得了双倍的利润。到1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此后,李嘉诚节节高升,成为全球华人中的首富。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擡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象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象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好象都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大半个车圈为小米“发烧”,谁来承载雷军的造车梦?

华为的规模本身就比小米大,所以不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比小米多在正常不过,但目前小米并没有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所以到底华为的营收和利润是不是小米的6倍就不好说了。

最近两天华为公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根据华为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营业收入为人民币 1822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7 亿元增长约 1.4%,本季度的净利润率为 7.3%,相当于净利润是133亿元左右。

在当前全球整体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外贸出口受挫,我国第一季度经济也出现了6.8%的下滑背景之下,华为能够录得正增长,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但本次华为公布财报并没有公布具体业务的营收情况,比如手机销量是多少?营收是多少?华为并没有公布,但是参考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和我国手机销量来看,预计华为的手机销量应该不太理想。

比如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 年 1 月到 3 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同别下降了 38.9%、56% 和 23.3%,而华为旗下两个品牌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接近40%。2019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达到3.89亿部,相当于华为两个品牌国内出货量接近1.55亿部,国内手机出货量占到华为全年出货量2.4亿台的64%左右。

2019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包括手机手环之类的产品收入为4673亿元,由此可以大概推算出2019年华为国内手机的营业收入大概是在2900亿左右,平均每个季度是725亿元。

如果参考2020 年 1 月到 3 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同别下降了 38.9%、56% 和 23.3%来计算,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国内手机的销量应该不会超过300亿,同比下降还是非常明显的。

而2020年第一季度华为总体营销之所以能够取得正增长,这里面的业务收入贡献应该是手机以外的其他业务,比如电脑平板手机通信设备,智能装备等等。

目前小米并没有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但是我们可以参考2019年的表现以及2020年第1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的表现来大概推算下小米的业绩。

2019年小米集团总营业收入达到2058亿同比增长17.7%,经调整后净利润为115亿,同比增长34.8%;而2019年华为全年实现营收8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人民币。

相当于2019年小米的营收是华为的24%左右,净利润是华为的18%左右,华为的净利润差不多是小米的6倍。

至于小米2020年第一季度的营收数据会是多少,我认为它的增长应该会比华为更好一些。

一方面是因为小米的业务范围比较广,加之小米国外的手机市场主要针对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华为的手机主要针对欧美一些国家,但是因为华为手机受到限制,谷歌相关应用不能在华为手机上使用,所以华为在国外手机的销量明显有了很大的下滑,但小米总体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比如2020年的前两个月,小米手机跟华为手机的出货量是差不多的,其中1月份的华为出货量1220万台,小米出货量1000万台,2月份华为出货量550万台,小米出货量600万台,两个月加起来小米总体出货量是1600万台,华为出货量是1770万台。

而小米在前两个月的出货量之所以能够跟华为接近,甚至在2月份出货量超过华为,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米的国外市场受到的影响比较小。

所以不出意外,我个人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的营收增长速度应该会比华为更好一些,小米的净利润跟华为的净利润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收窄。

疫情爆发期,华为在2020年第一季度能够保持1.4%的同比增长,已经是奇迹了!

毕竟第一季度的GDP都同比降低了6.8%,华为是在逆境中稳增长!

1822亿营收,华为是挺牛掰的!

(截图来自华为)

2019年华为营收8588亿元,净利润627亿元;

2019年小米营收205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115亿元;

华为的营收是小米的4倍多,利润是小米的5倍多!

截至目前,小米尚未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无法得知小米的营收和利润!

不过,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的营收为437.57亿元,净利润为31.92亿元!

小米是主打互联网营销的,此次疫情对于小米的营收和利润的影响不会太大!

若小米也按照1.4%左右的同比增长来计算,营收将达到443.70亿元!(以实际为准)

1822/443.70,约是4.1倍!

华为的营收依旧会是小米的4倍左右!

……

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之间的对比,由于小米尚未公布,难以比较!

华为的净利润率7.3%,对比小米,应该差不多!

2019年第一季度,小米净利润31.92亿元,营收437.57亿元,净利润率大约7.3%;

2019年全年,小米净利润率115/2058,净利润率约5.8%!

不过,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是特别低的;

2019财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低于1%;但是小米互联网业务,利润还是挺不错的!

综合来看,小米也是挺赚钱的,净利润率是要超过5%的!

……

如今,华为在M国的打压之下,增速开始放缓;但由于华为品牌的各条产品线都在布局高端产品,利润还是会稳步增长的!

2020年,小米想要保持去年的增速,特别困难;尤其是小米手机业务,想增长,太难!

但是小米还是会很赚钱的,因为小米的非智能手机类的智能硬件销量增速很快,互联网营收增速也挺快!

你好,我来谈下我的看法。

据2019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小米的主要盈利在于广告收入,硬件利润不足1%,也就是说手机利润很小的,所以此次疫情对小米来说影响并不大。我们可以看到小米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是利好的,营收438亿元,同比增长27.2%,小米依旧是在 健康 的发展中。

华为主营的是手机、路由器、5G设备等硬件设备为主要盈利模式。如今收到相关制裁还有谷歌的干预,手机销量在国外出现一定量的下滑,但是并没有影响华为的发展。尽管面临肺炎疫情和美国的压力,但华为公司已经抗住了“压力”,营收仍能保持增长,离不开华为公司取的员工持股结构、业务连续性以及对研发的投资。据了解,2020年一季度,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率7.3%。这个数据算是来之不易了,华为自我研发能力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华为与合作伙伴一起快速上线多种5G和AI医疗应用,为疫情控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小米的积累还是不如华为雄厚,华为的多项技术的领先是小米不具备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受影响,但是还是可以碾压小米的。我们要知道两个公司的发展模式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小米还有智能家电方向的发展。所以,不能拿它两个相比较,没可比性。总之,希望两个企业都能 健康 稳定的发展,对手向外看,加油干掉苹果。

希望可以帮到你!

因受到全国范围内疫情的影响,中国第一季度GDP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了6.8%。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全国各行各业都因为停工停产的原因,经营业绩出现了大面积和大幅度下滑。最近公布的 华为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可谓是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亮点:一季度营收1822亿,同比增长1.4%。

在这么恶劣的经济大环境下,华为为什么还能够取得如此的经营业绩,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华为所处的通信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行业。疫情期间在绝大多数行业都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因为需要保障部门、防疫工作、其它未停工停产行业、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的通信需求,通信行业并未出现大面积停工停产的现象。据我所知,除重点疫区之外, 华为早在2月1日就恢复了全国范围内的正常工作。

通信行业从业人员为这次防疫工作的成功,和全国范围的复工复产工作的及时推进做出了极大贡献。

2019年华为全年经营收入为8588亿元,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像这么大体量的公司,其经营活动的惯性也是巨大的。

虽然疫情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巨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华为的正常的经营基础 。凭借其经营惯性,经营业绩就可以保持在一个正常值左右。

华为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网业务和AI与云业务。

疫情对华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着业务上,2月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跌,但3月份销量则出现了大幅度上涨;运营商业务因为所面对的是运营商这种特殊客户,疫情期间客户需求并没有停止;业务网业务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最大,但其业务量占比比较小,对华为的整体业绩不会产生太大影响;AI与云业务因为其业务的特殊性,几乎不受疫情影响。

虽然这个原因可以归到第一点中去说,但因为其对华为经营的业绩影响比较大,所以单独列为一点。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全国三大运营商就加大了5G网络建设的推进力度,纷纷开始了5G网络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在已经结束的中国移动5G接入网、核心网、承载网招标中,华为都取得了最大的份额,而且都是大幅度领先第二名。另外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已公开的招标中,华为同样获得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5G市场份额达大幅领先,为华为第一季度经营业绩保持增长,提供了巨大帮助!

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内手机销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由于小米的业务种类和模式比较单一,其经营业绩受疫情的影响会比较大,所以华为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依然能够保持对小米原有的巨大优势!

4月21日,华为交出第一季度的“答卷”,华为虽然同比增长1.4%,但受和美国的影响,与去年增幅相比,差强人意。

根据华为公布的业绩显示, 华为第一季度收入1822亿,同比增长1.4%,净利润率7.3%。而去年第一季度收入增幅高达39%,净利润是8% 。两者相比,华为对今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可能不会是十分满意,但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此前,网友发现华为在欧洲发布的P40手机的售价,最终要比国内便宜。很多网友就抱怨,华为作为国产“有温度”的品牌,是专坑中国人。其实,这也是华为无奈之举。华为的GMS被谷歌断供之后,使用自己的HMS,为了吸引消费者,为了销量打折实属无奈,也是可以理解。

即使这样,P40在欧洲的销量应该不会太耀眼,毕竟欧洲人民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不知道第一度利润的下降,跟这有没有关系。的影响自是不用多说。

有人说,华为的利润率是小米的6倍。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比性,虽然 荣耀生来就是要跟红米干;每年华为的旗舰机和小米的旗舰机总是别人拿来比较;华为粉丝总是要跟小米的粉丝在网上互喷。更有人说,“买华为的永远不会买小米,买小米的更不会去买华为”。

但小米和华为是两家不能比较的公司,华为1987年成立,是通信起家的通信巨头,现在5G世界领先,华为海思专攻芯片,直到2003年华为才开展玩手机业务;而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主营的就是手机。拿一个巨无霸的一个业务跟小米比,显然不合理。

其实,无论华为还是小米,都对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华为自研麒麟芯片,让中国在国产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而小米将手机带入了千元机时代,为更多人用上手机做出来了巨大努力。虽然小米一直是用高通的芯片,但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是特朗普打破了原本的 游戏 规则,这不能怪小米。

在国际市场行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华为发布了第一季度的报表,实际销售额为18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净利润率7.3%,是小米的六倍。

去年的净利润率是8%,今年一季度的的只有7.3%,相比去年减少了0.6%,但是要说明的是,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往常不一样。受到疫情影响和欧美打压下,各大企业业绩都开始下降,连GDP都是负增长6.8%,所以虽然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在如此环境下能达到7.3%的净利润率也是很不错的。

小米公司一直是以互联网零售起家的,在高新技术上相比华为欠缺太多了,基本上他的设备除了外观和主板自己设计之外,其他的配件都是外购件组装,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并且最近在手机市场上感触也是非常的明细,只要你给钱。高通的芯片就会给你用,在完全没有芯片自主知识产权下,被高通卡脖子的时候就凉凉了。华为就有这方面的经验,受到美国的打压之后才开始推出自己的芯片和系统,这样就摆脱了欧美的控制,实现了自主独立的体系。

华为不管是在技术上面还是其他的方面都是国家的创新型企业,在芯片和系统上面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这是国内很多手机厂商无法具备的条件,也是未来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

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感觉到奇怪,华为和小米在公司体量以及赢利业务上都有明显的差距,但是这并不影响两家公司的正常运转。

一、外界压力让华为一季度营收差强人意。

虽说华为第一季度营销收入达到了1822亿,净利润率也达到了惊人的7.3%,虽说整体表现不算亮眼,但在今年这种情况下成绩已经让华为非常满意。

今年的外界压力真的对华为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前有美国在海外限制华为5G,后有谷歌禁用GMS进行围追堵截,这两件事对华为有着致命的影响。能在这两股巨大的压力下实现7.3%的净利润,华为真的可以说表现极其出色。

二、小米赢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利润极低。

大家都知道华为的主要业务是通信和手机业务,赚钱的也主要是这两块;小米则是手机和智能家居,但这两块现在都赚不到什么钱。

手机这块估计大家感受比较明显,那就是小米确实很舍得在硬件方面花钱,一部手机售价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给了硬件成本,在加上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以及业务营销,到小米手里其实剩下不了多少。智能家居算是小米未来的重点业务,但是现在基本上没有盈利;最赚钱的广告业务又没多少营收,综合起来自然净利润率高不到哪去。

三、两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

其实把小米和华为放在一起对比本身就没有太大意义,小米在定义上算一个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而华为算是老牌的实体企业,这本来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上,两个公司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华为目前来看是准备在通信以及手机业务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了,目前华为已经完成了不少技术积累,这两项业务在华为技术的支持下未来发展前景非常不错。小米现在主要业务虽然是还在手机上,但是在未来更可能以手机为媒介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统,让两者相辅相成来产生足够的利润保证小米公司的正常运转。虽说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道路,但起码从现在看都是前景非常光明的。

小米虽说在和华为在手机方面的竞争中拉高了人气,但动不动就被人拿来和华为这个庞然大物进行对比,真的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压力。希望两家公司在未来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吧,不然手机圈真的会缺少很多的乐趣。

我且不说华为正面的问题,比如单纯的营收,品牌的实力,还有真实的数字,还有老外的各种打压,侧面就能看出华为的情况,明眼人会一下看明白的,即使其它品牌有各种的鄙视和挑三拣四,但是每个人的内心或者潜台词都知道华为就是华为,其它品牌还是需要时间去追赶的。

从定制机贴牌生产到如今有了自己的手机品牌,从电信设备制造商到生产手机配件,到组装整机,一步一步走过来也是不容易,不过现在已经看到了它的努力,那就是手机已经很多到了消费者手里,正在逐渐替换掉苹果,虽然可能还要以时日,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欣喜的改变和变化。

从苹果手机的人手一个,到如今的一个苹果一个华为,还有其它手机品牌,这种改变都是有目共睹,当然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但华为已然不是以前那个华为,我们能看到整个手机品牌的努力,也包括小米ov们,但是目前看来实力上还是华为占优,即使有些人不这么认可,不过销售收入和利润在那里很明显的摆着,我们的品牌不能在薄利多销,不能没有品牌效应,提起自身就是低端的代名词,这多少有点尴尬,不过我们正在改变这种形象。

改变在发生,希望继续下去,超越苹果和三星才是我们的希望,也不希望这是一种奢望。

4月21日,华为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实现销售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率7.3%。依旧是远超小米。

最近几年华为手机的强势崛起,让很多网友都以为华为是一个单纯的手机厂商,其实不然,华为是以制造通讯设备起家,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深耕发展了很多年,现在掌握的5G技术世界第一, 其实华为有两大营收业务:一是通信,二是手机。

2019年是华为最为艰难的一年,19年5月份美国对华为公司的限制升级,把华为列为实体名单, 限制美国企业与华为交易。这样一来,华为海外市场遭受重大打击, 但是国内市场是压力越大,支持华为越凶。美国帮华为在中国做了最好的广告, 现在很多人买手机都被称为是爱国的表现。

华为自研的麒麟手机芯片也进入成熟阶段, 在性能上面也可以和高通骁龙手机芯片一决高下,并且只用在自己手机上。同时华为发布了好几款5G手机,并且获得了一致好评,并且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继续侵蚀苹果手机市场的份额。

2019年8月,华为正式发布自研的手机操作系统鸿蒙os, 一款基于微内核的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它将适配手机、平板、电视、智能 汽车 、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设备,它的诞生拉开了永久性改变操作系统全球格局的序幕,且应用在了华为很多的产品上。这是华为立于不败之地的产品,也是将来华为营收占比很大的一部分。

全球5G技术与设备的供应厂商屈指可数,目前华为5G技术及设备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 全球范围建设5G基站,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邀请华为参与5G的建设。所以华为有这样的营收也不足为奇。

总结

华为不仅仅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更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企业,而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华为赖以生存的基础,时也给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有人说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小米已经一跃成为了全球第四的手机厂商,所以未来小米能否超越华为仍不好说。大家说未来小米有没有可能超过华为?

意料之中的是华为营收比小米高很多,因为两者体量本身不一样。意外之外的是,华为在受到美国打压的情况下,还能有7.3%的净利率,非常不错了。

华为一季度能有如此成绩确实比较震惊,因为有两件事对华为都非常不利:

1、受到美国打压,导致华为高端手机在国外销量迅速下滑。

2、华为目前主要的业务还是在线下,所以疫情对华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还有1822亿的营收,同比增长1.4%,7.3%的利润率,只能说确实厉害。

我们都在知道虽然手机业务的营收已经占了华为的大头,但是华为的其他核心业务同样是行业内领先水平,所以两者营收相差较大也应该。

再者即便是对比手机业务,小米主要还是靠红米低端手机走量,中高端手机的销量并不高。而华为即便是5000元价位,也能保证销量,所以手机业务两者的营收也是无法比较的,即便是小米主打线上,并没有受到疫情很大的影响的情况下。

最后小米现在的营销策略总是碰瓷华为,增加自己的热度,但是每次都是被打脸,真的希望小米能好好做产品,产品好消费者自然会买,产品不受消费者认可却又增加自己的热度吸引一些不明情况的用户,这不是坑人吗。

| 彭斐

运营 | 宋宋

小米集团高速发展时,雷军曾称自己“行程密时,平均一天有11个会议,每天平均吃饭时间只有3分钟。”而如今对于“押上人生全部声誉而战”的小米 汽车 ,雷军的忙碌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宣布造车至正式成立公司的5个月间,雷军频繁走访比亚迪、一汽集团、长城 汽车 、长安 汽车 、东风、恒大 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集团、北京现代、博世、宁德时代等企业,并时不时与北京、吉林、上海、天津、武汉、合肥多等多个地方传出“绯闻”。

几乎大半个 汽车 圈都在为小米 汽车 “发烧”。随着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亦庄,其业务开展也将从前期考察逐步进入到实际运营阶段。

下一步,围绕工厂落地何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争夺。小米 汽车 终会花落谁家?

01

收购宝沃 汽车 工厂?

雷布斯的光环不亚于华为。9月13日,一汽解放开盘股价一度逼近涨停,创年内新高。涨势的背后,是一则“雷军一行到中国一汽集团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的消息。

可股民只狂欢了一日,一汽解放便于9月14日跌至11.63元/股,跌幅约4%。外界又将之归因于“雷军有了新欢”。

一则“小米 汽车 或将通过收购方式以获得产能和生产资质”的消息开始在业内发酵。同时,宝沃 汽车 作为小米的“新欢对象”也浮出了水面。

“即使向下放到省级发改委和工信局申请新工厂生产资质,也是需要较长的流程和其他配套手续的。” 汽车 行业分析师钟师向车市物语称,“收购别家车企主要是可以节省时间,一步到位,代价就是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小米造车需要抢时间,与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进入 汽车 行业时间比较晚,花钱买时间,对于手握千亿资金的小米 汽车 而言,是比划算的买卖。

如果回顾小米从成立至今,之所以在高速发展,雷军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效率高。而北京密云的宝沃 汽车 ,拥有新能源及传统能源的双生产资质,具备年产能36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这对于小米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

据相关报道,宝沃 汽车 生产已进入停滞阶段。即使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行业内早已100%复工复产情况下,密云工厂仍处于停工状态,且时间已长达一年。2020年工厂产能利用率仅有4.83%。

而3个月前,就有曝出小米与宝沃 汽车 有过深度洽谈的消息,当时因双方对宝沃 汽车 估值差距悬殊,谈判戛然而止。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雷军出价极低,远远低于陆正耀为宝沃付出的代价。”

陆正耀是瑞幸咖啡、神州优车、神州租车和宝沃 汽车 的董事长。虽然他于2018年年底,收购了北汽福田手中宝沃 汽车 67%的股权,但陆正耀却没有太多资本与雷军谈判。

对目前的宝沃 汽车 来说,最值钱的资产是其位于北京密云的智能工厂和土地资产。当时,福田对宝沃北京工厂项目“砸”了47.24亿元,其4.0智能工厂甚至获得工信部颁发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称号,而这些资产并没有被陆正耀收于麾下。

据车市物语查阅,2019年1月,福田曾发布一个公告称,“由于宝沃 汽车 工厂所占用的土地被纳入怀柔科学城规划中,北京市考虑到科学城未来规划的需求,要求福田承诺宝沃 汽车 的土地使用权留在福田,并在北京市要求时将土地交回。”

这也意味着,密云工厂背后的实际所有权不在福田,也不在神州优车,而是北京市。目前,北京市只是依照市场价格把土地和房产租赁给宝沃 汽车 使用。

为了吸引小米 汽车 入资,北京市要求收回厂房,这也非不可能之事。既然小米 汽车 总部选址在北京,那制造工厂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高。

“北京市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小米通过收购宝沃 汽车 获得生产资质,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有消息人士称。

眼下,重组电动 汽车 制造产能也是国家所倡导。“目前市场上的电动 汽车 企业太多,相对分散。未来要做大做强,电动 汽车 企业需要进行兼并和重组,在先进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日前表示。

理论上,有产能过剩问题的车企都希望与小米“沾上关系”,宝沃 汽车 并非小米 汽车 的唯一选择,但从近期的信息推测,虽然雷军近阶段“打卡”的车企不低于数十家,但一些车企已明确辟谣或官方回应不卖工厂。

小米选择宝沃 汽车 工厂代工这条线显得更为明朗。能造车的车企有很多,但真正能和小米 汽车 谈拢的车企不见得多。这一点从苹果 汽车 项目受挫中可得知。

同样马不停蹄的苹果CEO库克,近段时间不断与现代、日产、大众等车厂洽谈Apple Car整车代工,但意外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家车企明确愿意给苹果造车充当代工厂。

原因也很简单,有点实力的传统车企,不想因为与苹果合作成为苹果的代工厂,从而“稀释”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诸如比亚迪、长城和一汽集团等有实力的车企,与小米 汽车 汽车 深度谈判的,是希望将自己的平台共享,或是其它方面深入共同造车,而不是沦为代工厂。”业内人士向车市物语表示。

02

激烈的小米 汽车 工厂“争夺赛”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收购工厂获得造车资质,只是短期战略,未来也不排除小米会多点布局,在其他城市自建工厂和研发中心等。无独有偶,9月13日便有消息称,小米 汽车 或将用“双工厂”模式。

“自建工厂肯定是最符合自己满意的地点和环境,能保证永续发展。”在钟师看来,未来的大本营一定放在自建工厂里。当然,如果收购工厂所在地方的支持一直稳定,车企也会乐见其成。“一般还是做两手准备为妥,吉利都做了N手的准备。”

小米造车的野心很大。有消息称小米在 2024年出第一款车,每年推出一款新车,三年的总销量达到90万辆。雷军曾在内部表示,小米 汽车 “3年出车,第一年卖10万台”。

业内人士向车市物语分析,“一年10万台,目标很大,但也非不切实际的空想。‘蔚小理’造车新势力都是从零做起,一开始没有品牌价值,但小米不同,巨大数量的小米产品的数据库沉淀了未来小米 汽车 潜在用户群。”

“如果小米 汽车 在三年后量产,可大胆猜测小米面对的第一难题,不是销量,而是产能不足。”基于这种忧虑,使36万年产能的北京密云工厂被小米收购,那小米也会遇到产能不足的问题。提前布局“双工厂”,逻辑也显得顺其自然。

曾经投资过造车新势力的雷军,无论是代工或自建工厂路线,都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

小鹏 汽车 一开始由海马 汽车 代工生产,但2020年3月间接收购广东福迪 汽车 ,获得了生产资质。目前,小鹏G3的改款车型G3i车型尾标已从“海马”标识改为了“小鹏”,小鹏 汽车 肇庆工厂二期也已经动工。

小米 汽车 的最佳选择或是遵循类似小鹏 汽车 的多地布局路线,前期通过收购快速获取生产资质,后期通过自建工厂扩大产能。

自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造车后,各地方马上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拉小米到自家城市落地。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成都等城市纷纷抛出过橄榄枝。可以说,工厂选址的竞争,远比小米 汽车 总部所在地的竞争更加激烈。

“小米 汽车 落户哪个城市,便会为这座城市带去投资,更重要的是能带去 汽车 相关产业链和智能 汽车 方面的人才,有望引进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业内人士称。

据汉南区官方介绍,该区有8家整车企业和13家整车生产工厂,包括小鹏 汽车 、东风本田、神龙、东风乘用车、吉利路特斯、吉利商用车等,重点发展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同时是智能网联 汽车 测试示范区,具备良好的产业优势。

同时,武汉和雷军也有很深的渊源。武汉大学培养了雷军,雷军也在武汉有产业布局。小米 汽车 在武汉自建工厂的可能性很大。

尽管有“最优”对象,但雷军仍在为造车选址四处奔走。9月11日,据吉林省网站消息,吉林省高层领导在长春会见雷军一行;8月31日,天津市高层领导到小米集团走访调研,就进一步深化市企合作与雷军座谈交流。

(图:吉林省高层领导在长春会见雷军一行)

“最后,小米可能会比较各地的优惠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并考虑当地的产业链和产业环境等,以此选择自建工厂落地何处。”分析人士称。

03

拼命奔跑的小米 汽车

造车并不容易,既然是雷军压上了所有的声誉,小米造车自然要慎重得多。

但雷军对于小米发展的观点一直是,“大方向选对后,一定要保证奔跑的速度,奔跑本身即可解决问题。”

雷布斯造车的奔跑速度不可谓不快。早在2014年便传言发起“泰坦”的苹果项目,至少已经酝酿了6年,而小米 汽车 入局不到6个月,便有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眼下,新能源 汽车 最难的不是制造出一个像样的产品,而是能把一款产品卖到什么销量。用户认可的销量决定产量,产量规模决定供应链和资金链的永续。对于小米 汽车 而言,没有销量,车企就命悬一线,“双工厂”模式也是其前期的一场。

对于小米造车的优势,钟师评价,“小米最有信心的不是能圈多少投资资金,而是原先庞大成熟的小米生态圈已经建立起来,往下 汽车 产品的集客、营销、推广成本,要比任何新生的车企强得多。这是小米造车宝贵的‘无形资产’。”

不过,小米 汽车 作为后来者,需要补课的内容也非常多——智能驾驶就是一门大课程。从目前小米申请的专利来看,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的专利要远远少于华为、百度、滴滴等 科技 企业。

从近几个月来看,“不缺钱”的小米正不断对自动驾驶领域企业频频出手。先是抢下对纵目 科技 、禾赛 科技 两家自动驾驶厂商的投资,随后还参与DeepMotion(深动 科技 ),智慧互通(爱泊车)的战略投资。

当然,自动驾驶的技术壁垒并不是收购几家公司就能弯道超车,算法的深入研究,以及真实数据收集都是小米 汽车 无法绕过的一座大山。

深谙此道理的小米 汽车 ,最近也在高薪挖自动驾驶领域的人才,但要找到心仪的人才太难了。虽然小米的薪资比市面高出近20%-30%,小米官方还透露小米 汽车 收到的简历已超过2万份,但最后完成入职的仅有300余人,步伐仍然慢于外界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天,小米官方还晒出了雷军与其他16位团队骨干的合照。而在外界剖析了这16位骨干的“身份”时,不免让人降低了期待值。原因是小米 汽车 高层都是“门外汉”,仅一位成员是 汽车 行业背景,并且是名外饰设计师。

人才的缺失或将拖累小米造车的进度。此前,盛传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将加盟小米 汽车 ,但最后或因竞业协议的规避,加入了顺为资本;也有消息称,原福特 汽车 (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朱江已提出辞职,下一站或是小米 汽车 ,但消息传了有一阵子了,似乎没有最终成行。

2024年,小米能否造出一台让人“尖叫”的车?答案很悬。仅从造一辆车的角度来看待小米 汽车 的未来,小米 汽车 的价值或许不会很高。面对未来强大的竞争对手、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缺少 汽车 产业技术储备的小米要从造车上获得利润非常难。

但换一个角度,从造一个“移动终端和数字空间”来看,如果小米造车,真能像雷军所想那样“是给手机和一整套智能体系加上四个轮子”,小米 汽车 的价值是否会变得不一样?核心前提是,小米能将电子产品生态链成功复制到 汽车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