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都造车了,华为为何不造车?

2.小米又要造车了?这次能行吗?

3.雷布斯很忙——小米造车的全部逻辑,就藏在雷军的行程中

小米汽车合作厂商_小米汽车的合作厂家是哪家

易车原创·车坛神评 每月点评准时2号抵达,11月份汽车圈有哪些热点大事发生呢?

本月的主题比较多样,国内自动驾驶出行步入商业化试点,可谓一个里程碑,造车或将有新的神秘玩家加入,未来更多热点也会在车坛神评栏目中进行展现。

11月25日,北京开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最大亮点在于在于商业化和企业可以市场化定价,百度和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两家企业现阶段将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60平方公里范围,投入不超过100辆自动驾驶车辆开展服务。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推进自动驾驶的落地也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保证商业化试点顺利开展,各方面的细节都必须精细入微,它们很大程度上能保证此次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的有条不紊,为未来真正商业化奠定基础。

此次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在笔者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企业可以市场化定价以及对于相关责任的认定,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明确市场化定价机制可行,在向乘客明确收费原则等前提下,方可开启收费,杜绝了不知情、乱收费等乱象。

而定价方面也有相应调节机制,在参考传统出行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拟定,更接地气,也符合自动驾驶的出行场景和用户需求,而其中的差异化也很明显,不会出现影响现有体系的情况,这也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迈入商业化的新探索。

而对于相关责任的认定,同样是一大亮点,对于人们最关心也最重要的自动驾驶安全问题,在本次试点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自动驾驶车辆行驶中所产生的安全问题,确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此前全球范围内测试中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有着很多案例,除了车辆本身传感器雷达的误判外,操作人员未能正确介入也是一大原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当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对于原因调查和责任划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也会出现“踢皮球”的情况,而此次的商业试点,车辆主体和安全员将共同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如试点车辆造成交通事故构成刑事犯罪,安全员和申请主体的相关人员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参与企业每年都得定期向市自驾办提交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安全性能可靠,每日出车前要检查车辆性能、设备状况是否正常,成了事情也要追责,最大程度做到防患于未然。

而为了保证乘坐中的服务质量,相关企业将建立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及乘客投诉处理制度,定期提交包括试点运营概况、服务质量、评价投诉处理情况、交通违规及事故等阶段性总结报告,主管部门也将通过授权具有监管职能的第三方进行监管,对于违规问题,将取约谈、暂停部分车辆试点运营、暂停全部车辆试点运营、取消商业化试点服务资质等处理措施,情节严重的,将向主管部门反馈违法违规。

那么就目前而言,自动驾驶商业化会否对现有出租、网约车市场造成冲击呢?

并不会。

究其原因,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覆盖范围很小,数量少,相比庞大的巡游、网约车市场可谓沧海一粟,尚无法撼动现有格局的根基,而是更多的形成互补的关系,弥补高峰通行时期的运力不足。

开放自动驾驶试点后,自动驾驶终于有机会检验下自己的发展成果,对于自动驾驶企业来说,也看到了从投入研发到商业化的希望,也有利于自动驾驶整个闭环的形成,给未来商业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意义。

对于造车局来说,11月又是充满变数的一月,小米汽车工厂正式安家亦庄,恒大汽车仍在褪壳求生,而此前蛰伏的万达也最终按耐不住,实业造车格局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约仪式举行,随着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小米汽车正式落户北京。此次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该协议签署,不仅是小米集团的重要里程碑,也将进一步加速经开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北京打造成为世界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高地,助力双方打造共赢局面,亦庄方面也表示,为小米汽车项目做好保障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日投产,从这点来看,小米似乎免除了很多后顾之忧。

小米造车的进度确实很快,今年3月才官宣造车的小米,目前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顺利推进,团队成员已超过500人,而在小米高歌猛进之时,恒大的“退”也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点断臂求生的寓意。

11月26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已退还未动工的生活配套用地和工业用地合计266.33万平方米,涉及7个项目,总金额12.84亿元,此外出售子公司、启动两轮配股,通过各种操作回笼资金成为当务之急。

当然,恒大的“退”并非完全的退,其真实意义就是回笼资金,当然在一列操作之后我们发现恒大汽车的转型还是处于稳步推进的节奏,这也与此前许家印提到的十年内实现由房地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相契合。

近些年来,造车再热闹,但万达却只是一个吃瓜群众的人设,但就近日消息看,万达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近日成立,经营范围包括汽车新车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及机动车充电销售等,看来这个佛系代表也有些按耐不住了。

在此之前,万达集团宣布与中国一汽开启战略合作,与红旗方面成立汽车服务公司,依托万达商业体系和文旅项目为红旗车型助力,此外双方将利用万达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7000多家停车场及智慧停车系统,向红旗车主提供充电桩、智慧停车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服务。

此前万达与汽车领域并没有强关联,更多其实体现在一些服务以及后市场方面,与整车制造没有联系,那么未来万达“造车”将取何种路径,无论如何金钱的投入是少不了的,当然,对于万达来说,或许也不是太大的挑战。

作为2021年最后一个大型车展,11月的广州车展有不少新车亮相,有丰田卡罗拉锐放/锋兰达、威飒、奥迪Q5 e-tron、林肯Z、沙龙机甲龙等多款车型首发亮相,此外还有宝马iX、奔驰EQA/EQB、雷克萨斯NX、丰田凌放、福特EVOS、路特斯Emira等多款车型上市,吸引了众多的关注。

当然在诸多新车亮相的同时,车展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车主维权”。

在车展这么大的舞台上,发生的事情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今年4月上海车展的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在当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当然时隔半年多,到目前事情似乎还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广州车展又曝出了车主维权,此次的主角变成了国产新势力车企。

据后续消息称,此次的车主维权是由于当事人多次投诉“车载空调问题”,并且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引发的维权,而车企方面给出的说法是是由于当事人在车主群内多次与其他其他车主争执,结果被请出了微信群,此举引发当事人不满,当然这都是单方面的论述,的真正起因目前还没有明确定论,有待后续查明。

车展不是法外容情之地,就算有再多的不满和无奈,也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正当的场合、以合法的手段来解决

同时希望车企也能完善自身的售后和服务,更多照顾到广大车主的直接诉求,当然刨除专业车闹,来车展以不合理方式直接表达诉求似乎也成为了无奈之举,当然我们希望这样的情况以后不再发生。

11月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焦点,作为《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国际社会期待各方能够真正落实减排承诺,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

因此除了国家层面,作为排放大户,汽车行业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对于节能减排,大家的目标基本一致,但对于如何践行这一目标,却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在其中最明显的禁燃问题上,汽车厂家们阵营明显,大有分庭抗礼之势,其中沃尔沃、福特、通用、梅赛德斯-奔驰、比亚迪、捷豹路虎等车企同意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承诺2040年前淘汰燃油车

具体来看,这些厂家似乎有明显的共同点,都已明确转型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其中比亚迪作为唯一签约的中国厂家,以电池产业起家,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起步很早,也早已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a class="baikekeyl" href="s://car.yiche/mercedesbenz/" title="奔驰" data-keyType="Master

小米都造车了,华为为何不造车?

“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雷军在新机发布会上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现场掌声与欢呼雷动。

3月30日,多次“辟谣”的小米终于官宣智能 汽车 业务立项。小米表示,将为此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雷军将兼任该业务首席执行官。为此,小米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造车是必然的,3月24日在周受资的送别会上,雷总还在说他在学习 汽车 产业的玩法。”一名小米内部人士告诉搜狐 科技 ,并没有对小米做出造车的决定感到意外。

小米造车的优势与劣势在哪?小米与华为 汽车 业务的差异是?造车能为小米带来什么?搜狐 科技 访了多位行业人士,聊了聊他们对小米造车的看法。

路探明了才入局

关于造车的具体形式、团队规模等消息,小米还未正式透露,但业界的相关讨论已经非常热烈。一位 汽车 行业从业者告诉搜狐 科技 ,小米选择这个时间点入局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互联网造车不是新概念了,小米显然是等有人把路探明了才入局。”

他坦言,刚开始对小米造车有所顾忌,担心造车会导致分心。“手机这场仗还没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

小米正式调研造车是从1月15日开始的,在过去的75天内, 雷军称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 汽车 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进行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董事会。

小米也早已提前进行了专利布局。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小米集团与 汽车 有关的专利已达834件,相关专利的价值超过1亿美元。小米 汽车 相关专利中发明专利超过96%,领域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 汽车 的零配件专利占比较低。

小米“造车”,华为“帮车企造车”

同样作为手机Top品牌,小米和华为也均选择发力 汽车 业务,但两者暂时选择了不同的业务模式。

小米直接造车,而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华为定位面向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涉及车载系统、 汽车 核心零部件等,目的是帮助车企造好车。

一位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内部人士告诉搜狐 科技 ,“非常欢迎小米造车,或许我们又多了一个潜在客户”。

作为供应商,华为与车厂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如果做整车则意味着与行业为敌。有行业人士举例,华为造手机所以其他厂商不敢用鸿蒙,而如果华为自己造车,估计也没车企敢用华为的软件平台。

对于两位手机巨头选择的两种模式, 汽车 行业分析师钟师评价称,华为着重做 汽车 业的“大脑”和“耳目”,暂不直接做整车制造。小米一贯是做B2C的终端消费产品,基本不做B2B的中间产品。“他们都选择对自身合适的业务模式。”

100亿美金造车算多吗?

事实上,对于小米来说,入局的这个陌生领域并不简单,尤其是投入费用高、周期长的 汽车 行业。

此前贾跃亭和恒大联合造车,结果贾跃亭半年就耗尽了8亿美元投资,并向恒大提出“再提前预支7亿美元”的要求。

作为国产造车新势力中的老大哥,蔚来 汽车 CEO李斌曾直言,“知道造车烧钱,但没想到这么烧钱。”亏损是电动 汽车 行业难以回避的困难,三家造车新势力至今未实现盈利。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蔚来 汽车 净亏损53亿元,理想 汽车 2020年净亏损1.52亿元,小鹏 汽车 2020年净亏损为27.32亿元。

雷军也表示,非常清楚 汽车 行业的风险,“造车要动辄上百亿的投资,而且至少3-5年才能见效。”但同时,他认为现在的小米已经不是当初的小米,小米有108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亏得起”,并且目前公司研发团队人数过万、手机业务位居全球前三,有全球最完善的智能生态。

深度 科技 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搜狐 科技 表示,小米造车的优势主要是品牌建设推广和营销包装,主要的挑战是来自于技术积累、团队建设和业务运营, 如何吸纳相关人才、建设 汽车 团队是一个很大的看点。

“小米此前对智能 汽车 有投资经验,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从软件方面来说,智能 汽车 需要底层操作系统,算法,路测数据等方面技术和经验;从硬件方面来说,智能 汽车 需要三电系统、智能芯片,以及硬件制造的技术和经验。“

有小米相关人士告诉搜狐 科技 , 小米可能更倾向于做贴牌。 “如果小米自己生产 汽车 会造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压力,而代工还得看厂家的沟通情况。”

钟师认为,目前看小米暂缺乏造车的经历和经验,但这个可以通过吸纳聚集全国的 汽车 人才来解决,只要小米统帅指挥得当。

渠道方面,一位从业时间超过5年的 汽车 零售人员告诉搜狐 科技 ,现在 造车新势力和老牌主机厂都瞄上了商圈店,“但是国内核心商圈是有限的,现在入局会是个问题”

造车为小米能带来什么?

手机行业天花板已现,巨头们纷纷想寻找新的增长空间,而智能 汽车 业务则是是风口中的风口,不止小米,华为、苹果等 科技 公司也纷纷跨界涉足 汽车 业务。

张孝容认为, 科技 巨头布局新能源 汽车 ,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这是未来潮流所在,得 汽车 得天下;其次有政策驱动,这个行业投入巨大,但是有优惠政策和补贴。“ 况且就算自己做不好,也可以炒炒股价,利多弊少何乐而不为?”

在资本层面,造车消息可能对小米股价形成利好,在业务层面,造车可能为小米带来新的盈利点。

此前关于小米造车的市场传言一波接一波,小米股价也曾受到明显的消息面利好。比如,2月19日《晚点 LatePost》报道称小米已确定造车,小米股价随之涨幅超10%,3月26日有传言称小米和长城 汽车 合作造车,小米股价随之涨超6%。

“手机产业有了天花板,难以进一步突破,而且原先产业过于竞争饱和后,势必盈利率逐年递减。所以必须要开辟新的产业模式来规避潜在的风险。“钟师认为,小米旁开造车一脉可以撬动资本市场,产业结构得以显著升级。

综合来看,造车是风险也是挑战。雷军也曾反复纠结,但下定决心之后,他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决心,“我做好了再全力冲刺至少5到10年的准备,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

小米又要造车了?这次能行吗?

小米已经造车了,据说小米集团最后一次雷军亲自带领的大型创业项目,小米造车已经正式启动,而且小米的这一辆车子已经出现了,华为也在造车方面做了投资,而且华为的第1辆车子也有了,只是没有量产销售呢。

小米公司投资造汽车这个领域也是投了很多的钱的,就说这次集合了上百亿的资金,由雷军亲自挂帅进行最后一次雷军带领的大型创业项目,可以说这个也是直接关乎到小米公司集团转型的,如果这次投资成功了,那可能就会成功转型,产业多元化就不单纯是一个造手机的公司了,它的产业链会十分广泛未来承受风险的能力,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会大大提升,但这次也确实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很多互联网企业大型的科技公司都在做互联网造车的相应活动。

华为本身也在做这个投资,因为华为的投资的第1辆车子已经有了,据说第1辆车子售价是39万多一点,也就是40万吧,这车子在智能驾驶这方面,也就是5G应用相关的人工智能驾驶是华为做的,它可以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不需要你去操控实验室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车子卖40万,但是要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觉得这个车子也还配得上这个价格,有人觉得第1款车子就卖这么贵是有点着急了,反正什么样的意见都有嘛,这很正常。

那么现在大家为什么都集合资金去做这个互联网造车的相应工作呢?因为造汽车这是实体产业,制造业跟制造手机可是不一样的,它涉及到上下游很多产业链的供应的,如果说投资智能化汽车成功了,在未来的汽车领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那这些手机公司互联网公司可就不是单纯的先盖的,这样一个规模了,会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雷布斯很忙——小米造车的全部逻辑,就藏在雷军的行程中

小米,又被爆出要造车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根据多个消息源,小米集团确定造车,并将造车定为战略级决策。并且,造车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由雷军带队。

在造车消息被报出来之后15分钟,小米集团的股价就迎来了超过10%的涨幅。虽然随后涨幅下降,但在收盘时还是有着超过6%的涨幅,可见现在资本市场对造车是有多追捧,热度是有多高。

而这次,小米集团给予媒体的回复也不像以前那么坚决,说没有造车或者是谣言之类的。反而是“等等看看,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并没有直接否决掉可能性。

看来,这次小米造车是有戏了。

关于小米造车的一些信息

其实,早在2014年,小米就已经开始在 汽车 相关领域布局。

2014年,小米投资地图导航厂家凯立德。当时凯立德在地图导航方面还是有一席之地,引入投资的时候还说明是为了实施车联网战略、拓展移动互联网业务做好资金和的准备。

2015年,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 汽车 ,参与其A轮投资。并且小米在同年申请的专利当中,有与 汽车 相关的部分,比如定速巡航、补能、车辆操控、导航、驾驶等,总计10项。

2019年,小米参与了小鹏的C轮融资,并成为新晋战略伙伴。同年,小米小爱语音助手与奔驰达成合作,可在车内通过语音助手对家中智能设备进行控制。

2020年6月,小米继续玩梗。当时小米微博发布一则微博,上配有文字“造车,我们是认真的”,并且图中也是有一辆车的模样。虽然最终产品只是一辆遥控玩具,整件事情只是小米的营销手段,但当时引起的热议也是证明了各路人马对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产生了期待。

最后一次“爆料”,则是2020年12月,当时有传言说小米发起蓝天,并和比亚迪一起打造“年轻人第一台敞篷车”,配上的海报还有板有眼,连关闭敞篷和打开敞篷的都有,甚至还有部分技术参数说明。

虽然最终小米官方称并无造车,比亚迪也进行了辟谣。但以现在的时间节点来看,这可以说是苍蝇不叮无缝蛋。有些东西,传着传着就变成真的了。这台敞篷车可能不是真的,但小米造车不一定是,小米造车可以说是大概率。

为什么会选择造车

这个问题不只针对小米,还针对其它后入场的新势力。答案简单一个成语可以概括:有利可图。

实际上,前不久百度也宣布了自己的造车。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亲自下场,参与到这股大潮流当中。

其中,吉利控股集团是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浩瀚SEA架构,而百度则负责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顺带的,百度自身在人工智能、互联网 科技 、自动驾驶的积累也会应用在车辆当中。

百度这种由原有整机厂提供基础框架,自己负责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的造车方式,很可能是以后其它企业跨界进场的选择之一了。

如果是比较老的手机玩家,在经历小米手机1以及第一款红米手机诞生的时候,应该对一个词不陌生:ODM。这个词与另外一个词OEM非常相像,OEM生产可以说是现在很多家电品牌、数码品牌常用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生产都根据上游提供设计图来进行生产,实际生产商只是一个“帮助加工”的身份,蔚来、小鹏在生产初期都有选择代工方式。

而ODM不一样的地方就是,OEM是委托制造,ODM是委托设计,前者,委托方是就是设计方,对能力要求较高;后者,委托方可以说是产品经理,关键部分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可以节省不少研发成本。

可以说,由于特斯拉这条鲶鱼入局,现在国内电动 汽车 相关产业链的布局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了。只要有钱有心,各个关键总成直接委托相关的零部件商来进行匹配开发。甚至,只要你能给出足够的报价,直接让整机厂给专门给你定制一款车都行,滴滴出行之前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D1专车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滴滴出行不需要知道电机怎么生产怎么标定,车辆总线怎么布局怎么连接,也不需要知道悬挂的几何运动,甚至连不同部件要怎样整合都不需要知道,只需要提出相关需求就行,而比亚迪则负责将滴滴出行提出的种种需求实现。

所以,摆在小米面前的造车方式其实有好几种。可以像蔚来、小鹏一样亲自进行设计整车,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以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可以像百度一样,由别人提供基础框架,自己在这基础上来完成其余设计;当然,滴滴这方法也是一条路,委托设计+委托生产可以减少很多前期的投入。

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现在电动车的研发生产门槛比起以前纯燃油车时代已经是低太多了,相关的前期投入也要比之前少很多,这也是近些年有各种新势力诞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前期投入低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哪怕投入再低但不能产生相关收益的话,商人也是不会花费精力的。相比于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前景来说,现在的发展水平依然是一个非常低级的状态,现在入局,远远称不上晚。更甚至于,以后用车方式是怎样的还不知道,所谓的智能 汽车 所蕴藏的潜在价值可以让小米为之一搏。如果能够趁早入局并能占据一席之地的话,那小米将基本可以提供个人能用得上的大部分东西,智能家居、路由器、手机、平板、电脑等全数提供的话,所产生的个人数据很有可能会带来极大且极其稳定的利润。

对小米造车怎么看

答案:不喜欢不愿意但无能为力。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蔚斯林”、“特吹”这样的词。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新势力,把用户绑定得太深了,深到我都认为有些到“”的地步。

在以前的燃油车时代,补能加油去中石化、中石油。维修保养可以去4S也能去外面维修厂,要买机油有美孚、道达尔、长城、胜牌、壳牌可选,要买滤芯有马勒、韦斯特、博世可选。说实话,只要不是外面没有备件,买台燃油车真可以完全与原厂渠道脱离关系。

但是,新势力就不太一样。按照现在的新势力车型来看,官方对车辆的控制程度实在是太高了。比如OTA功能,这功能往好处想,它可以让车辆功能更新,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但往坏处想,这是不是就是一个后门?

而且在不用保养之后,新势力车型车主们关于车的日常大概只剩下这么几个:开车用车、充电。而充电这一块新势力们也不约而同进行布局,蔚来有换电站,小鹏也有自己的充电站。可以说,只要新势力愿意,它自身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闭环在成为品牌护城河的同时,也深深地绑住了车主。

另外,如果真的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用车生活的话,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个灾难。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大概都是有互联网生活经验的人了,各位对现在互联网的各项产物满意吗?不开玩笑,在国内,部分互联网厂商所谓的底线,真的是低得可怜,无止尽的广告,无止尽的监控,让“个人隐私”不再是隐私。

百度李彦宏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性,这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我们压根没选择。就在刚才,我在打开小鹏APP想截图作为素材的时候,微信就在朋友圈同步向我提供了小鹏 汽车 的广告,我不敢也不能说这其中存在非常大的相关性,因为我没这个能力反编译APP查看用源代码确定相关逻辑,也没能力黑进相关服务器查看数据,但这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并且,如果各位身边有特斯拉车主和蔚来车主、小鹏车主的话,可以对比一下这三家的APP,特斯拉APP是非常简洁的界面,只有车辆相关功能,而蔚来和小鹏APP则是加入了诸如车友讨论、商城等页面。其用意我相信是有方便车友的成分在,但是,这是不是一定程度上和互联网的“圈地”“流量”等词有所关联呢?

总结

小米造车也好,不造车也罢,这都是资本的选择,是资本的 游戏 。只不过,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造出来的车,能够纯粹一点。我只希望,在大数据横行的今天,能够在车上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十一年前,雷军带着林斌、周光平、洪锋等七人组成的初创团队喝了碗小米粥,于是一家叫“小米”的公司在保福寺桥银谷大厦悄然开张;时至今日,这个被雷军称之为“最后一次创业”的企业已经是一家年营收超2400亿元(2020年)的存在。发展速度之快,令整个业界侧目。

然而,奋斗不息的雷军终于在51岁这年,打破了他本人立下的“将小米视为最后一次创业”的FL。

3月底,雷军带着小米集团1080亿元现金储备的底气走上舞台,并决定将造车视为人生“真·最后一次创业”。他在那天晚上说道:这将是我人生中第四次创业,也是最后一次,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 汽车 而战。

小米造车赶了时髦。如今资本不断涌入新势力造车,造手机的苹果、搞引擎的百度、酿酒的五粮液,搞金融的宝能、做地产的恒大……其领域跨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这也再次印证了 汽车 行业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新能源 汽车 的未来是前景无限的。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实际能源发展状况来看,新能源 汽车 都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为什么各领域的英雄们不谋而合,将发展的矛头指向造车。

而雷军在大潮之下选择吃着手机市场的“碗里肉”,惦记着造车行业的“锅里食”,同样是想借力上青云,实现小米的造车梦,从而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小米生态。

然而造车绝非易事。那雷军为造车做着哪些准备呢?

取经,不断地取经

“这些年来,在小米高管会上,我们也偶尔讨论过几次造车。直到今年1月15号,董事会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电动车产业。讲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将何去何从?”

在面对造车问题时,雷军向大众分享着自己的心路历程。从不愿意造车到主动投身大潮、拥抱时代,雷军在小米决定造车与宣布造车之间的75天里,说干就干,参与了85次拜访沟通,与200位 汽车 行业人士深度交流,并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和2次正式董事会。

而在官宣造车后第三天,雷军就牵头组织了一场华夏同学会,这个和泰山会、江南会、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并称“四大顶级富豪圈”的聚会现场,几乎集齐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半壁江山,李斌、理想、何小鹏、王传福等悉数到场,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关于小米造车的誓师大会。

这还没完,随后雷军的行程更加密集,先后造访相关车企和供应链企业。

4月初,雷军拜访王传福,有人猜测小米造车是找比亚迪代工,有人猜测雷军是要用比亚迪的电池电控,虽然未露出谈话内容,但王传福曾公开表示:确实在洽谈相关项目;随后,雷军造访宁德时代,面对两家不同技术路线的电池厂家,如果雷军此行是为了选电池的话,那么,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还是更安全的磷酸铁电池,不知谁能入得了雷总的法眼。

接下来,重庆网友爆料并截图,小米创始人雷军到长安工厂参观两江工厂二厂区。消息爆出后,瞬间引爆重庆本地网络。从看,雷总乘坐的鱼化寨门口两块钱一趟的观光车,是他此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话说回来,如果爆料属实,长安也便成了小米合作意向车企之一,即便不属实,重庆也可以借此跟华为谈判,捞点话语权。

五月,在小米一季度财报发出的第二天,雷军就现身上汽通用五菱柳州生产基地,参观五菱宏光MINIEV的生产车型,并洽谈了合作事宜。

周知,在新能源 汽车 市场中,有两类(或者说两种)车型热度持久,一是“特斯拉”,一种是“宏光MINIEV”,前者依靠品牌影响力和智能化先入为主,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后者则以亲民的价格和市场把握力抢占了销量第一的位置。

据此雷军接受访问时透露,在车型定位上,小米本来已经确定好首款车型,但因为网友投票较高的车型是SUV和轿车,小米又将首款车型换成待定状态;在定价上,雷军表示价位大概在10万 30万之间,同样出于米粉投票考虑,最受欢迎的依旧是10万元以内的区间。

因此,此次探访宏光MINIEV生产基地,多半是雷总学习五菱在新能源市场的经验。如果未来能看到类似红米手机,小米造车推出一款亲民的低价微型电动车型,我们也不必太惊讶。

紧接着,雷军从柳州飞往武汉。这个曾就读于武汉大学的湖北人,在宣布造车后的足迹里没有忘记湖北。尽管东风否认了雷军到访,但由于当天武汉程用文也出席了这场“非正式会谈”,让“小米 汽车 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武汉”的说法更加趋于事实。

随后的6月8日,雷军夜访位于保定的长城 汽车 研发中心。其实早在3月就有报道称,小米正在和长城 汽车 谈判使用其工厂生产电动 汽车 。尽管该报道遭到了双方否认,但长城 汽车 在互动平台回应称,该报道并不属实,但公司对与互联网公司开展新的合作保持开放态度。

对于造车,小米是“门外汉”,因此,赌上全部声誉的雷军自然要更加主动,不能停歇。从比亚迪到宁德时代,从柳州到保定,谁又能肯定小米 汽车 是否会配备宁德时代的电池,比亚迪的电控,在武汉组装,小米负责渠道。

雷军马不停蹄地到处取经,这一幕和他决定造手机前的四处奔波,如出一辙。

两次创业,一种模式

早在决定亲自做手机之前,雷军就看中了智能手机的发展空间,所以想凭借自己的资金来投资一家手机企业。于是,魅族就成为了雷军的选择目标,他认为魅族是一家真正用心做手机的企业。

当然,关于雷军和黄章,魅族和小米之间的恩怨情仇,那是后话。

彼时的雷军就已是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炮,当金山杀毒软件被周鸿祎的“免费”口号干掉后,雷军沉闷了很久,不过他也没闲着,五年时间里,以投资的名义广泛而认真地布局手机市场,从硬件到软件,都能见到他投资过的痕迹,IT 桔子数据显示,2016 年之前,雷军就有过 40 多起投资。

因此,哪怕千元机起家的小米没能在手机上赚钱,也可以从手机行业其他细分板块(比如应用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从中也不难看出雷军造手机的路子:不是因为赛道足够大,而是有了背后多年的积累,打造出成功的生态,规模制胜。由此诞生出了所谓“小米模式”--提供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硬件本身可以不赚钱,但形成规模后可以通过互联网业务赚钱。

现在轮到造车了,如果将来不在造车上赚钱,同一逻辑下,小米亦能在 汽车 行业的其它细分领域赚钱:小米手机能做到的,小米 汽车 也有机会。

根据36氪鲸准公布的数据,2013年之前,雷军只投资过两家和 汽车 有关的企业,一家是做锂电池的珠海冠宇集团,一家是 汽车 电商车品汇,但在拜访埃隆·马斯克之后,雷军带着顺为资本在七年时间里,先后投资了多家新能源 汽车 的相关企业,从车险到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从车用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到人工智能视觉,车载 ** 音频,资金甚至超过30亿。

而小米选择造车,既是雷军对 汽车 赌局定音之锤,也是他对偶像埃隆·马斯克的正式宣战。

目前电动车市场可以分为三类:互联网造车、跨界玩家和传统的企业厂商,小米是第二类。作为初闯陌生领域的小米,必然对产品、营销、渠道等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同样是雷布斯的杰作,小米手机的成功能复制到小米造车上吗?

恐惧,是前进的原动力

打破自己“最后一次创业”的FL,毅然押上1080亿元现金储备,雷布斯造车是为什么?归根结底,乃是出于对企业未来前景的忧思。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小米手机正逐渐显出颓势。

2011年,M1以高配置和相对低廉的售价,异军突起;到了2013年,红米系列更是以799元的极致低价,带起一整高性价比智能手机的风潮。“性价比”三个字,可以说是小米崛起的根本。

小米的“成”,靠的正是“性价比”三个字,希望它千万别败在这三个字身上……

在最低的价格上做到最好的性能,以极致的性价比抢占市场,是小米赖以崛起和壮大的根本。为了证明自己的质优价廉,雷军甚至公开承诺:小米手机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超过5%”。

这话可是雷军你自己说的……

做到了当年功能机时代“山寨机”般的低价,但却在性能上不缩水打折,更有着极度重视用户体验的MIU。这些,都是小米品牌在短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成为世界性品牌的关键。

然而,在“性价比”的另一面,却也隐含着“便宜货”的意味,在小米品牌诞生10年以后,这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品牌欲罢不能的魔咒。甚至,在所有小米进军的领域内:智能家电、飞行照相机等、智能玩具等等,都有着相似的问题。

无论手机还是电器、其他智能设备,高端品都有着更高的利润率,能够为品牌带来更好的美誉度。近年来,雷军并非没有做过努力,然而自诞生以来塑造起的市场观感,岂是那么好打破的?

这种状况最典型的恶果便是,华为在遭到美国实体清单制裁后,因芯片断供而被迫让出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多被苹果收入囊中。以2021年第二季财报为例,苹果的大中华区营收同比激增达到87%之多。而包括小米在内的其他国内品牌,唯有干瞪眼的份。

放眼国内乃至世界市场,在手机产业里能够和苹果的品牌力掰几下手腕的品牌,可以说屈指可数,其中属于中国的也唯有华为而已

既然在手机这个堪称老本行的领域内,迟迟无法提升品牌形象,而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增长黄金期已经结束,那么如何考虑为小米找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就成了雷军这个掌舵人的当务之急。毕竟最近20年的 历史 已经一再证明,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国际企业的生存竞赛犹如逆水行舟,不去力争上游的结果,只能是一溃千里。

鉴于 汽车 已成为我国当前最具增长潜力的大众消费品,又恰逢 汽车 产业百年未有之剧变时代。基于对苦心创立企业前途的忧虑,精明如雷布斯这般,会将新的目标选择 汽车 方向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小米造车原因的深层分析,可参见我司公众号 汽车 公社的《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小米不愿造车才有问题 | C次元》一文)

当然,车不是那么好造的。

汽车 行业历来有着“现代工业上的明珠”美誉。一辆民用燃油车,通常集成了2万个零部件,甚至车上一个总成的产业链长度都要超过整台手机。全球能存活至今日的传统车企,无一不是积数十年发展之功,手握数以百计专利技术的巨头。

有 汽车 分析师就曾算过一笔账,按照自主品牌乘用车15万辆产能设计,前期研发一款车型的费用大约3 4亿元,再加上其它环节,一个乘用车项目正常运转需要至少30亿元。

新能源 汽车 时代以及 汽车 智能化的大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的格局,催生了门口的野蛮人——造车新势力的出现。但是和手机乃至家电产业相比, 汽车 产业无论从产业链/供应链长度、耐用/可靠性要求、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小米也不是没有其优势。除了手握1030亿现金这一“钞能力”之外,雷布斯现在入局还有一个优势——恰逢5G网络全面铺开,车联网正从概念向着现实落地,这就给了以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见长,有着很强的软件开发能力的小米一个难得的机会。

正因为怀着对前途的深刻忧虑,在这个正展示出前所未有变局的大时代,一家“为发烧而生”,立足于“做最适合中国人的手机系统”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不但在智能家电领域深耕不辍,现在正将未来的目光转向了电动 汽车 ,这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而为了避免“晚节不保”,为了八年前硅谷之行的震撼,为了打造更强的小米生态,51岁的雷军选择忙碌,从深圳到武汉,用步伐丈量小米与造车的距离,从五菱到长城,用态度探寻小米造车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