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苹果、华为后,又传来了小米造车的消息,互联网大佬们为何跨级造车?

小米 华为 汽车_小米汽车和华为汽车双概念股

腾讯新闻《潜望》 王潘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 视为战略级决策,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造车的消息也刺激了资本市场,该消息直接导致小米股价一度拉升10%。对于此消息,小米官方不置可否。

一位小米集团管理层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小米内部确实讨论过此事,但最终是否会造车以官方公告为准。

此前,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两家新造车企业,两家企业都曾在2019年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并在2020年完成触底反弹,目前市值也都在数百亿美元,其中蔚来市值更是一度超越千亿美元,与小米市值相当。

在蔚来和小鹏 汽车 发展过程中,雷军都曾深度参与帮忙,其中蔚来发展早期,曾借鉴了小米的社群运营经验,而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也多次与雷军探讨造车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2019年下半年小鹏 汽车 最艰难的时期,小米集团参与了对小鹏 汽车 的投资。

如今,随着百度、华为、苹果等 科技 互联网公司相继传出造车,并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小米也开始考虑进入造车领域。然而,小米也是这几家 科技 公司中,最晚入局的企业,并不具有先发优势。

具有造车能力

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成立于2014年底,小米到2021年才起步的话已经晚了将近7年时间,可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

过去七年,蔚来从无到有,以用户企业为发展目标,成为首个平均售价超过40万且单月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国品牌,要知道这是以往红旗都没做到的成绩。

理想 汽车 的第一款车理想ONE 上市仅一年就成了新能源SUV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而小鹏 汽车 也从零做到了自动泊车、语音交互以及自动驾驶方面的领先,并且在特斯拉降价的情况下销量还在稳步上升。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造车比传统 汽车 行业的人更加洞悉用户需求,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目前已经确立,而后来加入的百度、小米以及传言中的华为,都在时间上落后不少。

如果是做手机,一家企业在研发上落后7年几乎无法追赶上,因为很多人的换机频率通常都在一年内之内,7年时间足以使市场上的已有品牌占领用户心智,但是与手机相比, 汽车 迭代周期更慢,这也是小米和百度等 科技 企业考虑入局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百度已宣布进入造车领域,与吉利 汽车 合作进行造车,并且已选定该造车公司CEO人选。百度过去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和推广,意味着其造车显得理所应当,并非真正从零开始。

相比起百度长期耕耘自动驾驶领域不同的是,小米在造车领域缺乏相应技术的积累,过去几年并没有在 汽车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向进行研发,看起来不具有造车的基因。但实际上,造车与造手机同为硬件领域创业,在很多大逻辑上都是相通的。过去几年,小米以及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做出的多款硬件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如今雷军想做一个更大的硬件—— 汽车 。

造车特别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而这恰恰是做了十年手机的小米很擅长的工作。不同的是, 汽车 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制造都比手机要复杂很多。

资金层面,造车需要至少上百亿的资金,目前小米现金储备数百亿元,加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只要一直运转正常业绩向好,足够支撑起一家 汽车 企业的资金需求。

造车模式可选项

小米一旦进入造车领域,具体模式具有多种可选项,包括从零开始自主造车、与现有车企合作或者收购一家非头部车企做大等。

考虑到小米入局时间已经较晚,如果再拿地建厂再从零开始自主造车,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交付首款量产车,而这时的蔚来、小鹏等车企都已经交付五款以上的量产车,随着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无论在软硬件还是自动驾驶层面都更为成熟,小米将会与头部新势力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这并非上策。

另一种可选项是参考百度与吉利 汽车 ,以及蔚来与江淮 汽车 的合作,也选择与现有成熟车企进行合作,小米负责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而合作车企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这同样需要至少三年时间。如果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小米的潜在合作对象包括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诸多车企;如果选择与新势力合作,小米最有可能与小鹏 汽车 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

小米造车最为讨巧的方式是,收购市场上的非一线新势力车企,然后将其改造再做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时间,有效避免自己与特斯拉以及几家国内头部新势力的差距过大。

考虑到头部新势力的市值已经拥有一定泡沫,目前市场上可供小米收购的新势力车企,主要是处于二三线或更落后的车企,如零跑 汽车 、爱驰 汽车 、哪吒 汽车 、拜腾 汽车 、高合 汽车 、游侠 汽车 、奇点 汽车 等。

潜力与隐忧

小米品牌目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小米 汽车 的营销与知名度将会直接受益于此,这也将帮助小米提升销量。考虑到目前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小米 汽车 发布后销量可观,未来将真正实现人、车与家的完美融合。

一旦小米做成这件事,无疑将会成为横跨手机和 汽车 两大行业的超级 科技 巨头。最乐观的情况下,小米有望同时成为全球排名前几的手机品牌和 汽车 品牌,成为同时对标苹果和特斯拉的巨型企业,其市值也远非现在可比。

但从另一方面,小米一旦正式开始造车,就意味着整个公司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分散到 汽车 项目上,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业务的发展。如果小米双线作战,在面临OPPO、vivo和荣耀等品牌的竞争时就会疲于奔命,容易丢掉领先优势,如果华为再度回归,将会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竞争压力。

与百度相比,小米造车具有其明显优势之处,但同样也存在短板。优势之处在于雷军掌舵下的小米是一家具有狼性的企业,一旦进入一个领域便会不顾一切向前冲,往往容易杀出一片天,百度就缺乏这种狼性与狠劲。而短板就在于小米过去的现金流储备没有百度充裕,同时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一旦面临资金链危机,不排除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对小米而言,造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可让公司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决定,这也是过去两年雷军对此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继苹果、华为后,又传来了小米造车的消息,互联网大佬们为何跨级造车?

进入2021年之后,国内造车新势力迎来了PLUS时代。

从2014年4月,马斯克带着特斯拉来到中国之后,一股智能电动车风暴即在投资界掀起。同年蔚来和小鹏宣布成立,国内市场迎来了造车新势力时代。从2014年到2021年,国内出现了上百家造车新势力,但真正能够实现交付并交出不错成绩的企业却不足10家,可见市场的残酷性。

回顾过去几年间,造车新势力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行业巨头多在“背后”用功,很少亲自出马造车。而在进入2021年之后,这个局面却发生了令人咋舌的变化,百度、小米、OPPO、富士康、滴滴、美的等各领域的行业巨头,直接宣布将要造车,加上之前的恒大和宝能这两个房地产巨头,无疑开启了造车新势力的第二阶段。也正是这些巨头的入局,让国内造车新势力迎来PLUS时代。

目前来看,除了食品领域还未见巨头级企业入场外,几乎国内所有行业都有巨头已经进入了 汽车 圈。在这些巨头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容,首先是以华为为代表的 汽车 产业链的上游供应商,它们虽然也进军 汽车 市场,但并没有直接造车,而是主攻智能 汽车 技术解决方案,做网联车、智能 汽车 时代的新“博世”;另一种则是小米为首的直接进场宣布造车,小米创始人雷军甚至高调表示:我愿意以个人名誉为赌注,为我们智能电动 汽车 的未来而战。

看得出,华为、小米两大行业巨头都进入了 汽车 领域,但方式却有不同,这也代表了当前众多进入 汽车 领域的企业两种方式。那么,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主流,或者说哪一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呢?

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造车

从2014年开始算起,众多行业进入到了 汽车 领域,虽然成绩各异,但却证明了一个道理,那便是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直接造车。就拿华为来说,虽然资金充足,也有技术储备,但毫无疑问在造车方面缺少经验,毕竟让一个外行人去干内行人的事,往往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金钱。

显然,华为能造车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风险也是巨大,而华为则选择了一种更为可靠的方式进入 汽车 市场,那便是帮助别人造车。对于华为来说,在智能 汽车 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沉淀与积累;其次,华为过硬的技术研发实力更是名声在外,用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与信任度也是显而易见,这是华为的优势,但并不能证明华为造车一定可以成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华为的帮助下,能够让更多车企受益。就此而言,华为用自己最擅长的技术进入新领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盈利显然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一定有一个疑问,那便是直接造车多挣钱,做供应商盈利能够让他们满意吗?若从整体营业收入这个角度看,零部件企业可能相对较低,但是从利润角度看,一些零部件企业比许多整车制造企业还要高许多。

从世界财富500强公布的数据来看,霍尼韦尔公司、江森自控两家 汽车 零部件公司的利润水平,只比丰田、大众、通用 汽车 这三家整车制造公司较少,而比世界其他制造公司要多上许多。尤其随着新能源 汽车 与智能驾驶的普及, 汽车 零部件企业对于整车制造公司的影响权重越来越大

可以这样说,华为不直接造车,不仅降低了风险,同时在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入局,显然是不错的模式。

直面战场,小米或将创造 历史

正如在十年前,小米刚刚入局,便像鲶鱼一样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并和同行一起,把所有山寨机都干翻了。如今,随着小米再次将目标瞄向 汽车 ,是否能够推动 汽车 行业进一步向上,多了几分期待,当然也保持着密切的观察。

当然,对于小米来说,当前最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将车造出来。毕竟,随着传统车企的转型、造车新势力的成熟,市场还有多大的蛋糕可分,谁都不得而知,只有更早地进入市场,才能真正抢占市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无论如何,对于雷军的创业精神,还是值得佩服,毕竟在52岁的时候再创业,造车的决心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

共同推动中国 汽车 的发展

回到文章的主话题:究竟谁才是主流呢?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毕竟这代表不同公司的战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大家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都是值得尊敬的。但两家公司到底哪家公司能够走向成功呢?这需要看两家公司在未来的发展情况,才能有一个更为可信的结论。

当然,在这个智能化时代里,合作才能共赢。说到中国造车领域,其实在2003年前后也曾经掀起过一次全行业造车大潮。上一次造车热中,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家电业、手机业、烟草业、电池公司等行业的巨额资本,像潮水一般涌入 汽车 业。结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存活下来的微乎其微。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那就是不能各自为战,否则面对强大的国外 汽车 品牌,中国 汽车 品牌的胜算很小。

无论如何,我们都欢迎这些巨头进入 汽车 圈,毕竟有竞争才有发展,我们期待有朝一日,这些造车新势力能和传统车企一同,推动中国 汽车 品牌共同走向成功。

现在小米已经是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资金充裕,完全可以投身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小米手机能够在全球市场受到消费者肯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性价比,曾被誉为?价格屠夫?。?

在小米造车的消息曝光之后,小米股票也顺势大涨了一波,股价直线拉升超 6%,尾盘放量成交,最新市值达7848亿港元。

如今,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等技术迅猛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应用在汽车上,这也让让汽车行业出现许多新变化。可以看到,未来汽车不再仅仅扮演?代步工具?的角色,而是逐渐变成下一个?智能终端?。

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为代表的?智能汽车?举例,2020年虽然3家企业总市值均破千亿人民币,但这些智能汽车品牌背后却涌现出大量的科技公司,如腾讯、阿里、百度、微软等。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赛道不仅仅是车企之间的竞争,未来更多的是科技巨头们的?新战场?。

相比缓慢缩减的智能手机市场,在互联网企业、资本大佬争相涌入的智能汽车市场正处于行业起步阶段,可谓一片?蓝海?。

《2020世界智能汽车大会》相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汽车产业面临产销量下降风险,但可以确定的是,智能汽车市场在不断扩大。

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联网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台,其中中国的联网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自动驾驶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国17个城市已累计发放约282张自动驾驶路测牌照。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曾表示,?HI带来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借助华为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将和汽车行业深度融合,开发出更好的智能电动汽车,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华为已与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小康股份等十余家汽车厂商展开合作,其发展势头迅猛。

据消息称:苹果与起亚合作,在起亚位于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生产苹果汽车;并在2024年推出苹果汽车,初期产能目标是10万辆。

不过,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与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生产电动汽车的事宜,目前谈判已暂停。但是,苹果还就类似与其它汽车制造商正在洽谈。

这是一个世间万物快速更迭的时代,也是汽车产业巨变的时代,即使如今的汽车产业已然足够拥挤,但科技创新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依然欢迎?创新者?和?颠覆者?。作为未来?智能终端?的汽车领域,在涌入大量资本和科技企业后,可能对智能汽车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随之而来的竞争将愈加激烈。